首页 理论教育 正蓝旗的货物运输史——从畜力陆路到铁制车的演进

正蓝旗的货物运输史——从畜力陆路到铁制车的演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蓝旗历史上的运输,只有畜力陆路运输。元末因战乱上都城变为废墟,驿道运输随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蓝旗农牧区的货物运输由旗人民政府统一组织。1953年,全旗小型货物运输量为1200吨,货物周转量为391000吨千米,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以民营为主。全旗牛车总数为6750辆,马车11辆,民营运输专业队1个。这种铁制车载货量大、结实,很适合长途运输,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

正蓝旗的货物运输史——从畜力陆路到铁制车的演进

公元810年前后,金代在胡如乌拉山南麓滦河以北的平原上建设了桓州城(今四郎城遗址),作为向南征战的基地,为军队提供粮食、武器等军用物资运输补充。因建在乌桓游牧故地,故命名为“桓州城”。

元代,在正蓝旗建起了元上都(开平府)。元朝实行两都制后,运入大量的粮食、百货、建筑材料、武器弹药、生产生活用品等。特别是指定了四条元大都(北京)至元上都的驿站道,有了专门的车道后,元上都―元大都―大库伦(今乌兰巴托)间的粮食、百货运输呈现了繁忙景象。当时的元上都特别繁华,工匠、手工艺人大量集中,手工业种类呈现多样性发展,产品种类和产量快速发展,商品交易额日益扩大。除国内商人大量聚集外,中亚、东欧商人也沿着驿站道来到元上都。当时的元上都成为内地粮食、百货在长城以北的重要集散中心,每年至少有50万石(容量单位)的粮食运进运出,仅运到广积仓、万盈仓两个大仓的粮食中,就有40多万担要转运到大库伦去销售。当时,为了搞好转运工作,在元上都成立了两个部,管辖有驿站属民和雇用的民工两万户,主要负责公用粮食的转运,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商品交易流通的规模。从元上都出发的货运车道途经当时的又一商贸中心“浑黑日德”省王府“应昌”拐向西北,沿克鲁伦河上游到大库伦。元上都每年以大量的粮食、大青盐、手工业品换取成万两的白银,仅交易税一项每年的收入就达63万多两白银。

正蓝旗历史上的运输,只有畜力陆路运输。金代有桓州(今四郎城遗址)和宝昌州(今太仆寺旗白城子遗址),设兵屯守,州中人以士兵为主,当时的运输主要是军需物资的运输。

元代建开平府,后为元代两都之一的上都(今元上都遗址)。上都至大都(今北京市)有四条驿道。上都官营和私营手工业极为发达,工匠人数众多,工种齐全,产量可观,商品交换量很大,商人来自中原、中亚和欧洲。天历年间(1328—1330年),上都每年商税收入达622960两白银,按元代给上都的优惠税率,六十分取一来计算,当时上都每年商品交易额为37302944两白银,在全国仅次于江浙、腹里、河南、大都、湖广、江西、陕西,居第八位。上都的繁盛说明当时陆路运输的繁忙程度与规模之大。元末因战乱上都城变为废墟,驿道运输随之衰落。

清代多伦淖尔成为塞外的大商埠,以多伦淖尔为中心的塞北陆路运输也曾盛极一时。清末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建成通车,张家口逐渐成为锡盟地区进出物资的集散中心,多伦城逐渐衰落。

1924年,张家口的汽车行已发展到20家,拥有汽车30余辆。主要汽车货运路线为张库路和张家口经宝昌至多伦路线。1933年4月,日军侵占多伦,开辟汽车运输路线。1936年7月,由日方华北汽车公司所属“张多汽车公司”在张家口经宝昌至多伦路线进行营运。

1937年8月31日,由张多汽车公司开通张家口经宝昌至贝子庙(今锡林浩特)678千米汽车货运营业路线。

1938年,由日军控制的“蒙疆联合委员会”将“张多汽车公司”改组为“蒙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日本关东军特许,从军车中拨出一批“奔驰”型新车,参加货运。在锡察盟地区开辟张家口至多伦(客运为主)等货运路线。

锡察盟地区长期以草原自然路运输,主要依靠勒勒车、汉板车及骆驼,运输大青盐、白盐及畜产品,换回粮食、布匹、砖茶、火柴、煤油、绸缎、鞍具、靴鞋、烟酒等物资。当时的运输多由农牧民自发拉运,尤其是组织多辆勒勒车到额吉淖尔运盐,于春秋两季进行,一般每次需2个月时间,生活在草原的牧民运输条件十分落后。

1946年4月,原明安旗在距旗衙40里的恩格尔庙建立公司,并开市营业。主要经营的是牧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烟酒糖茶和布匹绸缎及蒙古靴鞋等。其后多伦生产经营公司也迁至正蓝旗赛罕淖尔,与明安旗生产经营公司一同经营服装、布匹、皮张等,并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战略物资。1949年4月12日,明太联合旗在羊群庙成立合作社,这是牧民群众自发组织的贸易组织,有牛车8辆,铁车2辆,其后相继在海流图、毛德图、哈登胡硕、恩格尔庙、那日图(原旗衙)、扎格斯台庙、锡伯庙、巴音都仁庙、黄旗大营子建立了分社,同时还派出了流动货车,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1954年,原察盟合作总社在宝昌成立了明太联合旗、正蓝旗、镶白旗三旗的货物转运站,每个旗派出了3~4名工作人员,代表各自旗合作社签订各项协议,上缴畜产品并及时从国营贸易公司购入各类商品。1956年7月1日,原察盟贸易公司明太旗采购组创办购销门市,批发零售正蓝旗、明太联合旗的日用百货及民族用品并收购牲畜及产品,货物的运入和土特产品的外运均由合作社来完成。(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蓝旗农牧区的货物运输由旗人民政府统一组织。20世纪50年代,每年组织两次从东乌旗额吉淖尔往回运输盐的远途运输,第一次大约在立春后的末月启程,仲夏季节返回后把盐送到宝昌或炮台营子,用换回来的钱购买口粮、衣物、日常用具、生产工具等;第二次一般是赶在秋季打草之前完成,这趟运输因为是在挽牛膘肥体壮和草原水草丰美季节,所以装载的要多一些,一般的牛车装500斤左右,成年犍牛拉的车要装八九百斤。公社化后,长途运盐就由公社和大队组织。1958年正蓝旗政府组织3000辆牛车,由旗委书记、旗长带队从羊群庙启程到东乌旗额吉淖尔拉运咸盐,当年全旗实现的20万元收入均是由拉运咸盐赚来的。

1953年,全旗小型货物运输量为1200吨,货物周转量为391000吨千米,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以民营为主。全旗牛车总数为6750辆,马车11辆,民营运输专业队1个。到1963年,全旗货物运输量达到6000吨,货物周转量1472000吨千米,运输工具除牛马车外,还增加了汽车、拖拉机等,运输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据1963年的统计,除有牛车14713辆,汉板车10036辆,胶轮车377辆外,还增加了汽车15辆,客运汽车1辆,但牛马车仍然承担着主要的运输任务。20世纪50年代后期,传统的勒勒车逐渐被铁制轻便车替代。这种铁制车载货量大、结实,很适合长途运输,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轻便车基本上替代了传统的木制车,农村牧区基本上每家每户均有一辆,个别牧户甚至有几辆。

1954年,正蓝旗乳品厂有汽车1辆并有司机。到1966年,正蓝旗发展到客运汽车3辆,货运汽车9辆。这时的司机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训上岗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正蓝旗农村牧区增加了一些汽车、拖拉机,但驾驶人员相当缺乏。根据这一情况,1974年,当时的正蓝旗副旗长拉希巴拉珠尔在敦达浩特镇(上都镇)举办了第一期以农村牧区青年为主的汽车驾驶员训练班,47名学员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取得驾驶执照。1975年10月至1976年4月,在上都音高勒苏木举办了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50名农村牧区青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全部拿到了驾驶证。1978年7月至1979年4月,在那日图苏木举办了第三期汽车、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有40名学员取得证书。经过举办三期驾驶员训练班,全旗农村牧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缺少驾驶员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正蓝旗农牧业局成立后,每年集中两三个苏木的驾驶员进行培训和训练,经过不断努力,全旗苏木乡镇、牧林场的驾驶员普遍都得到了一次轮训,驾驶技能和道路交通规则知识有了很大提高。进入21世纪,汽车驾驶员的训练有了正规的学校

正蓝旗公路货运的发展与锡盟其他地方一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建立运输组织,组建专业运输队伍。以专业运输队伍为骨干,大力组织民间畜力运输工具参加社会流通领域的运输,作为专业运输力量的补充,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畜力运输工具运力大于汽车运力。汽车只能将进正蓝旗的货物由张家口、赛汉塔拉运到敦达浩特镇,再用畜力运输工具将其分散运往各公社、牧场,然后将正蓝旗的农、畜、土特产品用畜力运输工具运至敦达浩特镇集中,由汽车运往张家口等地。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汽车、拖拉机深入农村牧区,逐步取代畜力运输的阶段。本阶段载货汽车发展快,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企业恢复和建立起有效的规章制度,实行各级责任制,按经济规律办事,运输生产力得到恢复和提高。

第三阶段:1980—1990年,这个阶段是汽车货运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由只有中型载货汽车、车型单一向多样、多型号转变。20世纪70年代正蓝旗最多的载货汽车是载重5吨的解放货车,各种专用特种汽车极少。1980年货运汽车为141辆,1988年底货运汽车上升为216辆,基本上可满足特种货物运输需要。货运汽车数量增加较快,出现运力超过运量的突变,货运市场出现竞相提高货运服务质量招揽货源的局面。随着货运市场放开,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专业车辆与非专业车辆同时进入市场,形成国营为主,集体为辅,个体补充的货运形势。

到2010年,正蓝旗有载货汽车933辆,完成货运量666.86万吨,货物周转量195203万吨千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