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开平(元上都)成为明朝北征蒙古进军的“极边”地之一。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朝廷正式在开平立开平卫指挥司,并立五千户,屯田驻防。开平变成了一个重要军事据点,昔日上都城的繁荣已不复存在。
明朝廷为了北征的需要,在洪武年间设置开平东西八驿。开平西面四个驿站为桓州(今正蓝旗四郎城故址)、威虏(本名李陵台,黑城子示范区境内)、隰宁(在河北省沽源之南,独石口外的石头城子)。这条驿道,自开平往南,循闪电河(即今滦河)上游西南而下,入独石口直达京都,是明朝在元代基础上设置的从京师通往开平卫所的西路驿道。开平东面四个驿站,有凉亭(土名凉亭儿,又称插汉根儿、白庙子和三间房,在开平东)、泥河(《明史》为沈河)、赛峰、黄崖。这条驿道,除凉亭驿站外,其余驿站地点虽难以考证,但显然是设置在元代两都交通中的东道路线上。
由于开平卫地处明与蒙古相邻的最前线,除卫所驻军外,还经常派大批军队巡边。明成祖在未即皇位前曾屯驻开平。即位后,多次指挥大军从这里出塞。永乐八年(1410年),金幼孜随明成祖朱棣到开平屯驻,据他记载:“(七月)三日,晚次开平,营于斡耳朵,华言所谓宫殿也,盖元时宫殿,故址犹存,荒台断础,零落于荒烟野草之间,可为一慨。”显然明代在重建城垣时,对已经荒废的宫殿,并未加以整修。金幼孜还随军到过西凉亭,发现“四面石墙未废,殿基树木已成抱,殿前柏两行仍在,俱萧条寂寞,不能无感也”。(www.xing528.com)
明成祖朱棣死(1422年)后,蒙古势力逐渐强大,特别是瓦剌也先的东进,窥大、宣、蓟、辽各边镇,阻断兀良哈与明的贸易通道,明朝廷又无力出塞作战,加上边将压迫勒索,引起兀良哈三卫的“率众犯边”。据宣德三年(1428年)边将奏称,兀良哈人“往往于滦河牧马”,“兀良哈之寇万众侵边,已入大宁,经会州及宽河”。又载:“宣德时尝入渔阳塞。”正统十三年(1448年),兀良哈三卫“被瓦剌抢掠,散处滦河一带”。正统年间(1436—1449年),“又屡寇辽东、大同、延安境”。未几复附瓦剌也先。
鉴于开平“孤城荒远,薪刍并难,猝遇寇至,别无应援”的形势,明朝廷便将开平移置独石口。选取精壮官兵分作二班,每班千人,“更代于开平旧城哨备”。每年供应开平城哨备官兵所需的粮食总数为40000石,大致需花费二石七斗粮食才能运去一石。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军大败,蒙古瓦剌直逼北京城下。景泰三年(1452年),三卫挟蒙古以自重,稍侵秩,尽没辽河东西、三岔河北故地,蓟、辽多事自此始。自此以后,明代对蒙古完全处于守势,而开平及其附近一带又成为蒙古族游牧草场,明初设置开平东西八驿亦随之废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