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心驿路:以此为中心的交通枢纽

中心驿路:以此为中心的交通枢纽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为使交通通讯得到有效保障,下令建立驿道。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完成了以大都、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站体系。这条路线后来逐渐演化为上都开平至中亚直达欧洲驿道的一部分。上都是元朝的重要政治中心,也是北方驿站的一个重要枢纽。元朝建立后,在原来孛老驿路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从燕京到上都的驿路。由于望云驿路比孛老驿路近三百里,它就逐步成为大都到上都之间的主要驿路。

中心驿路:以此为中心的交通枢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为使交通通讯得到有效保障,下令建立驿道。驿道是蒙古民族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创建的人类沟通、相互了解、通讯联络最简洁途径。这些驿道连接了大漠南北、内地边疆,使中原与北方地区成为有机的交通通讯整体,为全世界交通通讯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215年成吉思汗将桓州城(今四郎城)作为夏营之地。桓州的主要驿道:向东为桓州—上都—白城—大宁,西南为黑城子—明安镇—赤城—独石口—大都,或太平镇—九连城—张北张家口,向北至哈剌和林(蒙古国古都),东北至应昌府(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窝阔台汗建立了贯通蒙古汗国疆域的驿站系统,并初步制定了有关驿站的道路管理制度。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完成了以大都、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站体系。

1251年蒙哥继窝阔台后蒙古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以怀孟、余兆(确切地点待考,据元史专家的观点为锡盟地境)为封地,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藩府移至桓州(今四郎城),在金莲川开设幕府,命刘子聪在桓州东、滦河北龙冈之地建开平府(今元上都遗址),同时建立驿道,沟通与漠北哈尔和林之间的联系。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称帝,并通过驿道与留守漠北哈尔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进行长达4年的战争。这条路线后来逐渐演化为上都开平至中亚直达欧洲驿道的一部分。

忽必烈称帝后,于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为上都,以取代和林。次年又将燕京改为中都(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为大都(今北京),形成了两都并存的格局。

忽必烈在上都开平,曾专设“上都院使”,负责驿道事务。驿道,蒙古语统称“站赤”。蒙古驿站是专管交通运输的基层单位。驿传管理分两个方面,一是对驿站本身的建设,即包括对站官、站户的规定;二是对来往使臣“乘驿”的规定。这都是管好驿站,保持驿传作为重要统治工具,正常发挥其功能必不可少的制度。

驿路的开通,把蒙古高原与中原内地紧密联合起来,为相互交往和蒙汉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都是元朝的重要政治中心,也是北方驿站的一个重要枢纽。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诸王、百官经常来朝会,使臣、商旅络绎不绝,驿站交通特别发达。

从大都至上都通往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共建119站,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后继诸帝虽然在具体问题上做过某些变动,但基本格局并无大的变化。

元代的皇帝和政要每年经驿路往返大都与上都,旅途中各宫廷机构随扈办公,处理和决断军国大事,驿路就是流动的朝廷,见证了元朝皇帝的施政和沿途的历史风情。驿路也成为元代一幅绝妙的历史画卷。

元朝最典型的驿道是上都开平至大都汗八里(北京)的四条驿道。

(一)关于“四条”驿站线路的叙述及古文献记载

(1)孛老驿路。孛老又作孛落,是野狐岭(今河北张家口北)以北的第一个驿站,孛老驿路的名称就来源于此。元朝建立前,内地人到漠北蒙古地区多走这条驿路。这条驿路大都出居庸关北口后,进入龙庆州,西行经榆林、雷家店、鸡鸣山站、怀来宣德州(今河北宣化)等驿站,出宣平德胜口(今万全镇),再向西北行,经野狐岭、抚州(今河北张北),转东行至察罕脑儿行宫,接望云道,北入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鱼儿泊(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等驿伸向漠北地区。元朝建立后,在原来孛老驿路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从燕京到上都的驿路。忽必烈中统以前蒙古汗国时,这条道路是驿路“正站”,凡皇帝、使臣、官员都走此路。丘处机、张德辉等人奉召北去汗廷都是走的这条路。中统二年(1261年),改望云路为驿路正路,孛老站道变成“专一搬运缎匹、杂造、皮货等物”的运输道路。因元朝皇帝每年秋天从上都返大都时也走此路,所以它又被称为“纳钵西路”。

元代两都驿道交通示意图

根据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在这条驿路的站名和纳钵名是:六十里店(在上都西南)、桓州(今四郎城遗址)、李陵台(也叫双庙儿,今黑城子示范区境内)、明安驿(也叫郑谷店,西道至察罕脑儿开始转向西行,与驿路和东道辇路分开)、泥河儿(又称牛群头,蒙古语称失八儿秃)、察罕脑儿(今河北省沽源县小宏城子附近)、盖里泊(今太仆寺旗南巴彦查干诺尔)、狗泊(今名九连城诺尔,在太仆寺旗贡宝力格苏木南与河北省张北县交界处)、遮里哈剌(今张北县西北之安固里淖)、苦口水河儿(今地不详,在宝昌州辖境内)、回回柴(蒙古语称忽鲁秃,意为“有水泊”)、忽察秃、兴和路(今河北省张北县)、得胜口、宣德、雷家、丰乐、阻车、统幕、怀来、榆林、妫头、居庸关、大口、大都。根据周伯琦的记载:全程为1095里。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大多“东出西还”(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即经过东道辇路赴上都,过西道返回大都。根据当时的习俗,从上都开始叙述西道所经历过的重要地点,共24处纳钵。南坡店纳钵不在周伯琦记载的24处纳钵之内,加此处纳钵西道纳钵共25处。

(2)望云驿路。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后,立即着手建立望云驿路。决定于“自缙山(今北京延庆县)至望云,速取径道立海青站”,并派断事官亦捏哥等从孛老驿路上的榆林、雷家等旧址调拨站户和马匹,“近者二日期,远者三日期,达于新城当役,违者以失误军期论罪”。并规定“今后使臣官员,除军情急速公事,有海青牌者入望云站”,“如无急速公事海青牌者,不得纵由望云,止令入大站”。“大站”即指孛老驿路。中统三年(1262年),整顿“开平站路”,遂正式以望云道取代孛老站道为驿路正站,又称“帖里干站”道南段。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在望云路建立车站、马站。望云驿路是从大都经昌平新店驿,出居庸关,经龙庆州缙山站(今北京市延庆)、榆林站(今怀来县榆林)、雕窝站(今赤城县雕鹗)、赤城站(今赤城)、龙门站(今赤城县龙关镇)、独石口站(今赤城县独石口)、明安站(今沽源县北)、察罕脑儿行宫(今沽源县境)、桓州站(今四郎城遗址),至上都开平,全长约八百里。

由于望云驿路比孛老驿路近三百里,它就逐步成为大都到上都之间的主要驿路。根据《经世大典·赤站》《析律志》等记载,这条驿路的主要站是上都、桓州、李陵台、察罕脑儿、牛群头、独石、赤城、龙门(至元十九年增设)、雕窝、洪赞、榆林、昌平、大都。察罕脑儿站又称明安驿,因为察罕脑儿行宫在明安驿西南五里滦河西岸。明安驿又称昔宝赤站,蒙古语昔宝赤站即为鹰房。牛群头又称失八儿秃,蒙古语意为“泥淖地”。(www.xing528.com)

(3)黑谷路。根据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元朝皇帝每年从大都到上都避暑都走这条驿路。这条驿路的站名和纳钵名是:大都、大口、龙虎台、居庸关北口、瓮山、车坊(在缙山县东)、黑谷、色泽岭、龙门、黑石头、黄土岭、程子头、磨儿岭、颉家营、白塔儿、沙岭、黑嘴岭、牛群头、察罕脑儿、李陵台、桓州、六十里店、南坡、上都。“历纳钵凡有十八,为里七百五十有奇”。

关于这条驿路与望云驿路的区别,元人王守城的记载最为清楚:“大架北巡,与扈从之臣同发者,自黑峪道达开平为东道。朝官分曹之后行者,由桑乾岭、龙门山以往为西道,皆出居庸关口北始分,至牛群头驿乃合。各经五六百里,其山川奇险不相上下,而东道水草原茂美,牧畜尤便。”

根据上述记载,黑谷路(即黑峪路)又称东道。这里所指的西道是望云驿路。黑谷路与望云驿路的路线互有异同。这两条驿路相同的路线有两段,南端从大都到居庸关北口,北端从牛群头到上都。出居庸关北口,两条驿路的走向就不同了。黑谷路沿居庸关北口往北,经缙山以东的黑谷、色泽岭、过沙岭(这是一个纳钵地,每次元朝皇帝到此,上都官员都到此迎接,并举行内庭小宴),到牛群头与望云驿路汇合。望云驿路出居庸关北口后,则向西行,经榆林至统幕站才向北行,到达洪赞后,转东北行至雕窝,经赤城、独石到牛群头。黑谷路偏东,故称东道,望云驿路偏西,故称西道。黑谷路,指缙山(元仁宗时改为龙庆州,今北京延庆县)以东一段崎岖险峻的山路。

(4)古北口驿路。古北口驿路也称东道。元朝建立不久,在设置孛老驿路、望云驿路的同时,也着手这条驿路的建设。中统二年(1261年)八月,“立檀州(今北京密云县)至开平置六驿”。中统三年(1262年)润八月,“立古北口驿……。赦京师顺州(今北京顺义县)至开平置六驿”。元朝皇帝从上都返回大都,有时也走这条路。例如: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月,“车驾由古北口路至自上都”。这条驿路从大都出发,经顺州、檀州、古北口、宣兴州(今河北省滦平县兴州村小城子)、东凉亭(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至上都。

(二)上都至和林驿路

这条驿路在蒙古汗国时被称为“鱼儿泊驿路”。上都建成后,通往漠北驿路,改由“上都北行,经应昌(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折西北至怯绿涟河上游河曲处,转西行至鄂尔浑河上游,至和林”。上都经应昌至和林驿路,是元代通往漠北“兀鲁思两道”中的东路,又称“帖里干站道”北段。

(三)上都经丰州至和林驿路

这条驿路是“兀鲁思两道”中的西路,又称木怜道。该道路早在蒙古汗国时就已形成,上都建成后,改为驿路。木怜道的行经路线,据《站赤》中所提供的站名,其大致路线是自上都经李陵台(驿)向西行,经兴和路、大同路北境,由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郊)西北甸城山谷经净州路天山、沙井,过“川”(蒙古语意沙漠地带)中,西北至汪吉河上游,折北行达和林。其中,由大同路丰州往北,进入甸城山谷至天山,翻越今大青山险峻难行地段,北魏时称白道,元代称“捷径故道”。甸城山谷道路,是顺沟和越岭相结合的山区路线,其线形曲折、险峻、陡峭。夏季“山水泛涨”,塌陷断裂、“浮石硗硝”,冬季冰冻阻车,道路自然损坏严重。加之,“岁值凶欠”,无力平治,往来南北转运格外繁重和困难。为此,丰州都监杰烈和知州郭承务等提出整治“甸城道路”计划,并于延祐七年(1320年),命东甸城、尖山(金代村落名)、李家户三村,“鸠集丁役,蜂聚平治,以之营之,不日而就”,“遂成平坦之途”。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又下令免除上述三村“杂役”,“当切用力”维护这段道路。

(四)上都经松州至大宁驿路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为便于从辽阳行省经大宁路运粮,并将辽东各地的贡品运往上都,“莫如将放罢牛群头等四站,蒙古站户计,徙至兴州道上,立忏道秃七个营蒙古两站,却以忏道秃等汉人站户,分立尖山、新店、涌泉三站”。设置上都至大宁的驿路。其走向,由上都东出(经今河北省围场县境)到松州(今内蒙古赤峰西南约七十里城子村),再往东(经今赤峰)至大宁路大宁(今赤峰市宁城县),接大宁驿路(即接大宁至北境驿路)。

(五)上都至辽阳行省的驿路

至元七年(1270年),改金北京路为大宁路,治所大宁(今赤峰市宁城县)。其辖境东抵大凌河,南至辽东湾,西达长城,西北至今赤峰市,与上都路、会宁路交界,东北与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塔营子附近)毗邻。

大宁本是秦汉右北平郡,辽中京大定府,金北京路所经之地,自古为中原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忽必烈即位后,大宁为驿路网的枢纽,是在辽、金时驿路基础上,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站体系。大宁的驿路,西北通上都,北与阔连海子(今呼伦贝尔市呼伦湖)、捕鱼儿海子(今呼伦贝尔市贝尔湖)相通,东至辽阳行省各地,西南至大都。

上都至辽阳行省的驿路大致走向是羧上都—尖山寨—涌泉—新店—松洲—吴家堡—狗群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