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蓝旗自蒙元时期就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驿站道发达地区。蒙古民族自远古时期就已过上了“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然以照热钦车、马车、驼驮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人们的来往也充分体现了马背民族的特点,以骑马为主,骆驼次之。马和骆驼是人烟稀少的偏僻草原上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因为不论高山深沟、泥泞沼泽,还是丘陵沙漠,只要是骑乘的人认准了方向,不论多远均难以阻挡它们的前行和如期到达,这样也就有了草原上的自然路,即草原自然路和沙地自然路。
草原自然路和沙地自然路成为这里独特的道路,而且历史悠久。“蒙古之内部偏僻地方,人们往来均乘马或骆驼,大抵蒙人马行多取直径,盖认定方向,径往前奔,丘陵河流,均可穿越,故其路途较火车、汽车为近捷。”
蒙古汗国时期,有用22头牛牵引行动,多人驱赶的巨型大车,帐幕直径达30尺。《蒙古族简史》附图称此为“载于车上的大帐幕”,距今约800年。当时的旅行家亲眼目睹并记载于书。电影《成吉思汗》复制出此车,现存于锡林浩特市成吉思汗金顶大帐的旅游点。这一时期,交通史上有中原全真道教领袖丘处机(又称长春真人)奉成吉思汗诏书由燕京(今北京)北行路线,沿当时的驿站道穿越今锡盟南部正蓝旗草原,又过乌珠穆沁草原,弟子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行记》,成为我国13世纪初极重要的中西交通文献。
元世祖忽必烈在漠南滦河西龙冈金莲川草原建开平城(今正蓝旗境内元上都遗址),并于1260年在开平称帝后,将开平改为元上都,成为元朝的国都。元代上都、大都(今北京故城)并存,每年夏季元朝皇帝就带领大臣们到开平避暑、狩猎、办公,因此充实了自窝阔台汗时期的驿站道,仅上都至大都就有四条驿道通达。
当时,上都开平的驿站已非常完备,驿道四通八达,元朝曾设上都院使,综理驿站事务,站赤制度日趋完善。可经岭北达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至中亚。元上都还有来自欧洲旅行家的足迹。据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威尼斯大旅游家马可·波罗即沿开平至欧洲东西交通路线抵达开平。
明成祖朱棣亲率军队先后五次出塞北征,与蒙古瓦剌、鞑靼部众作战,其中三次均途经开平,当时元上都被降为开平卫。(www.xing528.com)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为加强边疆统治,令安设内蒙古五路驿站,其中独石口驿站均经过正蓝旗地境。乾隆年间的天然青盐湖——额吉淖尔(今东乌旗境内)开始较大规模捞采、外运,闻名北方,使用运输工具大部分是勒勒车和骆驼,在茫茫草原上逐渐形成辐射四方的盐道。因为当时多伦已成为“塞北重镇”“漠南商埠”,每年有大量的额吉淖尔青盐在多伦集散。清朝后期,因为正蓝旗乌日图塔拉是额吉淖尔青盐南运的必经之路,也曾成为额吉淖青盐的集散地。
多伦淖尔原是察哈尔正蓝旗二、三苏木,是元朝时期古北口驿道的东凉亭站。多伦淖尔城镇形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朝中期。因康熙皇帝多伦会盟,建汇宗、善因两寺,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以驻京八十活佛首席,授振兴黄教大慈太国师和主持多伦淖尔喇嘛印务处,带札萨克(王爷)喇嘛印,政教合一。当时章嘉与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外蒙古活佛)相齐名,成为整个北方喇嘛教领袖。驻京八大商号到多伦淖尔设分号,“漠南商埠”应运而生,人最兴盛时达到13.7万余人,尤其以每年六月十五日多伦淖尔喇嘛庙会更盛,日商业交易额有“斗金斗银”之说。故有“小北京”之称,道路相当便利。
多伦交通,向南至张家口、北京称“老道”,又称官道,主要供马车走。民国初年,在车马大道的基础上,发展成行驶汽车的汽车路,俗称张家口至多伦“老公路”,总里程277千米。
草原自然路就是在草原上两地间按最近距离依靠自然行走而形成的道路。正如鲁迅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