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是主客观原因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信息茧房现象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追溯其发生的原因。
首先,在主观方面,信息茧房现象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心理选择。
人们都有自己的偏好,更喜欢接受与自己偏好相适应的各种信息,而厌恶或漠视那些与自己兴趣不相关的信息,这是人们的主观选择。学者刘建明、王泰玄等在《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选择心理是受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受众由于个人的心理差异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而对大众传播所持的不同态度。由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也就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个人在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时,往往选择并接受那些与本人所属的社会组织或集团的观点、立场相符合的内容。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等选择那些最符合自己需要、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传播内容。他们引用了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珀(Joseph Klapper)在研究受众的选择心理的三个分类,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受众的三种选择心理构成了受众抵御传播内容的三个防卫圈,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选择性注意(又称选择性接触)是最外的一层防护圈,受传者把那些与自己观念、兴趣不符的信息或媒介通通置于这第一层防护圈之外,采取不注意、不接触的态度。如果实在无法避开这类信息或媒介,受传者则打开第二道防护圈,采取选择性理解的方式。如果采用这种方式仍然无法摆脱他所不喜欢的信息,第三层防护圈便发生作用:选择性记忆,把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材料统统忘掉,只保留与自己信念相符的部分。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选择性心理,作为信息茧房产生的主观原因或内在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样的心理选择的主观原因,形成了对外界的需求,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己任的供给者来说,满足这样的需求就是其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形成了有效的供给,共同促成了信息茧房现象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茧房这一现象具有内生性,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造成的,只要客观条件能够满足,这一现象就有可能发生。
其次,在客观方面,信息过剩与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是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从时尚的渊源追溯和市场企业的产生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对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一直就是企业或商业的立足之本。商业或商家总是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当然包括这种选择性心理的需求,甚至人们自己也可能完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当中,形成一种茧房。但受制于客观条件,信息茧房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加速加剧和加深了信息茧房效用的形成和影响。李晗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新闻推荐平台的理念、实践与思考——以“今日头条”为个案》一文中,以今日头条为例,对新闻推荐模式进行了研究,把信息过剩与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作为新闻推荐模式兴起的原因之一。信息过剩反而容易造成信息的匮乏。首先,信息量大,信息丰富不意味着有效信息充足,消费者感兴趣和满意的信息可能并不在其中,其次,大量的信息让消费者筛选和提取的工作非常困难,有效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有效信息获得的相对匮乏,这就是标题中所提到的注意力稀缺。一个人一定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注意力的集中度是有限的,尤其是相对于信息社会海量的信息资源,这种稀缺性更被无限的放大,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一定的载体工具或组织机构,通过信息的筛选,辅助解决这一矛盾。而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就埋下了信息茧房的成因。(www.xing528.com)
最后,机构、组织利用技术,有意识推动也是信息茧房现象重要的推动因素。
机构和组织在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筛选和推送,而这样持续的结果,有可能造成个性化信息的极大丰富甚至极化现象。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创新和算法运用,都是组织和机构开展个性化筛选和推送的技术支撑。而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它们正是精准的消费者的当前需求。可以说,这些机构和组织等不是信息茧房产生的根本原因,但它们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的角度看,它们都是重要的推手。
综合来讲,信息茧房产生的根本原因,源自于人们的选择性心理。客观原因是注意力稀缺和有效信息不足,而技术的发展、中介组织的作用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图8-4)。
图8-4 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