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19]。“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的理念内涵深植于人民心中,让“一带一路”的行动践履落实在各个环节,使“一带一路”的机遇发展惠及各个国家。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
1.和平合作。2000 多年前,通过古代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凝聚和代表当时中华文明精湛技艺和和平合作美好愿望的丝绸、瓷器、玉器、茶叶、金银、农产品和技术工艺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而番茄、玉米、香料和棉花等农作物、天文历法和机械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接连不断地被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个国家创造了平等交流和和平合作的机会和平台,不仅中外贸易往来在这里繁荣,而且文化交流和交融在这里发生,民族友好和友谊在这里加深,平等交流和和平合作的理念也在这里扩大和传播。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国与海外的往来,28年间(1405—1433年),郑和率领几百条海船,上万人的庞大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和手工业品七次出使海外,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线的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书写了平等交流和和平合作的美好传统。历史证明,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文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通道,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承载着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民的希望和愿景。和平和睦的思想和价值像血液一样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躯体之内,民主平等的追求和愿望像基因一样遗传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睦邻友好的努力和目标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谐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文化血脉。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摒弃追捧普遍意义的制度模式和世界唯一的价值理念,排除强制性霸权主义和单一化的冷战思维,反对意识形态的兜售和武力战争的对峙,批评任何妨碍地区安全稳定和和平发展的紧张和混乱。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20]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包容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宗教信仰的异质性,承认发展条件的复杂性,认同发展道路的差异性。依循和平发展的趋势,倡导和平合作的理念,反对以好勇斗狠和武装暴力的方式平息争端,主张以和平谈判和对话协商的途径解决分歧,强调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的互补,阐明利益关切和和平合作的可能。坚持人道主义和同舟共济的主张,践行睦邻友好和荣辱与共的原则,构建涵盖宏观政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和货币金融等多领域的合作体系。打造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等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发展贸易、金融、能源、科技等多渠道的合作框架,开辟一条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坦诚对话、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最终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创造条件。
2.开放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铜镜等器物就经由新疆、阿尔泰地区传至希腊,而欧亚的人文风情也由西向东流入中国北方地区。宋朝时期,阿拉伯数学由来中国经商和侨居的阿拉伯人带入中国,元朝收藏有欧几里得等阿拉伯数学家的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丝绸、瓷器、哲学、医药等等改观了整个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将欧洲、中亚、西亚等国家、地区和中国联结在一起。事实证明,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往来和开放包容的和平友谊之路,在这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相互交流彼此友好;在这里,不同的文化相互承认彼此包容;在这里,不同的文明相互切磋彼此融合;在这里,不同的利益得到关切消除隔阂;在这里,世界各地连为一体,休戚与共。
“一带一路”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创新和平、交流、理解、包容的合作模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开放而不是封闭,包容而不是排斥,和而不同而不是同则不继,相辅相成而不是势不两立,兼收并蓄而不是排除异己,博采众长而不是自以为是,取长补短而不是故步自封,集思广益而不是闭门造车,是“一带一路”的基本精神。多极化和多元化成就了今天的世界趋势和格局,要求我们用开放的眼光思维和包容的气度涵养来谨慎审视和主动融入世界,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态度对待不同区域、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态度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传统、道路抉择、制度创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上的各不相同。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一带一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在国内和区内致力于打造陆海两向并举、东西双方共进、内外二极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实现开放发展。在国外和区外致力于推进国家与区域能源合作、制造合作、务实合作等多领域互利共赢,实现共同进步。“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中国推进开放型区域合作架构的努力,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地区和世界的开放,中国也将为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地区合作平台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不会将自己的规则强加给沿带沿路国家,共建、共赢、共享永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精神。
3.互学互鉴。中国、中亚、西亚和南亚、东南亚、欧洲等是亚欧大陆、东西文明的典型形式和杰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特殊的风俗习惯和别样的人文风情,塑造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和先贤哲人,他们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丰富的文学艺术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识源泉。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和周边国家的商旅、使节和教徒沿着丝绸之路络绎不绝,他们用脚印和汗水将承载着幸福和向往的宗教和宗教文化传入我国,这些宗教和宗教文化在我国被逐渐消化和本土化,从而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传统文明重要的构成元素。同时,中华文化也被沿线的商人、僧侣和工匠传入中亚、印度和古希腊、罗马国家,他们对促进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逐渐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文明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交流格局。历史证明,丝绸之路在运输丝绸、瓷器、金银和茶叶等有形商品的同时,也在悄然地调和着语言、宗教和文化,丝绸之路既是有形的商贸往来的交通通道,更是无形的文明交流的沟通渠道,在这里,世界文明的多样化生根发芽。“一带一路”倡议以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道路的差异化和发展程度的不平衡等为前提,尊重彼此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主张不同文明、道路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推动世界文明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首先要尊重文明的平等性。“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1]以居高临下和傲视一切的偏见俯视其他一切文明,不仅方枘圆凿,而且阻碍文明之间的渗透和交流。其次要包容文明的多样性。“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22]要推动文明的多样发展,不能漠视和打压文化的多样化,人为兜售和推行文化的一元化,相反,要将文明的差异化和异质性转化为促进文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使之成为促进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契机,化解文明对峙与龃龉的机会,以及连接文明互鉴与融合的机遇。最后要依循文明的包容性。“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3]要消除偏见和隔阂,以虚心的态度和包容的精神,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带一路’修订内陆文明从属于海洋文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西方中心论,重塑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一带一路’……正开启‘三五效应’:五千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五百年未有之变局——推动近代人类文明的创新;五十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开创人类古老文明复兴与转型并举,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24]
4.互利共赢。揆诸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交流贸易之路,更是一条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地区利益融合、精诚合作和互惠互利的共赢之路。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汉时期中国船队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开始,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医学、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就传到了西域,而葡萄、苜蓿、芝麻、琉璃、珍珠、石榴和胡马等西域文化成果也被引进了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当时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 多个,各国使臣、商人和留学生云集首都长安,各国物种和文化通过使臣、商人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也随之远播世界。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东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国家,谱写了中国与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25]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的不同区域联结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合起来,把不同民族的人心凝聚起来,在优势互补和机遇共享中实现了发展联动和正面效应溢出,形成共谋发展、共同繁荣和共享利益的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模式。中国经济的市场规模巨大、外汇储备丰富和投资贸易优势将与沿线国家市场空间广阔、劳动力丰富、资源能源富集形成互利合作的契合点,从而有利于我国和沿线、周边国家发挥经济、贸易、金融、科技、人才、资源等综合比较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巩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合作,进而形成具有持久动力的“共赢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合作新模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不同,“一带一路”倡导共赢主义,前者具有不公正性,而后者具有公正性;前者具有歧视性,而后者具有平等性;前者具有排他性,而后者具有包容性;前者具有对抗性,而后者具有非对抗性;前者具有冲突性,而后者具有和谐性;前者具有不可持续性、暂时性,而后者具有持续性、长久性”[26]。在公正、平等、包容、和谐、持续、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密切伙伴关系,消除人为阻隔,共面机遇挑战,共谋长远繁荣发展。(www.xing528.com)
“一带一路”是中国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的倡议,也是全球各国从善如流、共襄盛举的行动,从责任共同体的形成到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再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经济全球化告别了以往此消彼长、冲突对抗的“旧时代”,迎来了荣辱与共、共生共荣的“新时代”,“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27]。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1.文化内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8]梁漱溟先生将文化定义为包含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三方面的民族生活。从文化的概念可知,文化包含宗教、哲学、技术、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多重内容。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处于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和方向的中心位置,另一些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则处于被影响和推动的边缘部分,因此,在同一时期,文化按照这样的标准就被分为世界文化中心和世界文化边缘。发达国家由于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往往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加之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有意识地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和推行自己的文化形式,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在模仿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或被迫地接受着发达国家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文化的同化或分化、冲突或融合。文化有高低之分,而无贵贱之别,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西方或先进文化对东方或落后文化,发达国家的中心文化对不发达国家的边缘文化,先进的工业文化对落后的农业文化,蒸蒸日上的海洋文明对每况愈下的内陆文明的征服和殖民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强势群体的暴力和血腥以及弱势群体的不屈和反抗。文化模式作为一定区域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的反映,本身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加上传统与现代的时间跨度、城市与农村的区域跨度、东方与西方的空间跨度以及民族与宗教的认知跨度,便构成了文化交流和认同的“障碍”。冲破时间、区域、空间和认知的阻隔,实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文化复制,就必然形成文化之间的紧张和交锋、矛盾和对抗。解决这种文化竞争和冲突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资本和武力,经济全球化在取得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显露出用强力掩盖冲突和矛盾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和格局在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变化中变得僵化、迟滞和不合时宜。
“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内涵就是要超越传统经济全球化塑造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式,联结和深化中华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创新和拓展内陆文明和大河文明,突出和强化新时代、新环境下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知之明。挖掘和深化现代文化,改进和完善传统文化,尊重和认同多元文化,传播和共享先进文化,形成融合、共存、和平、和谐的文化氛围。“一带一路”强调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尊重互鉴,即从历史和现实、稳态和动态出发,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和过程、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和省察。要用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去欣赏和包容其他文化的存在形式和价值体系,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和领会不同文化的形成历史和生存环境,减少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促进文化的平衡和对接,消除文化的极端化和优越感,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由此,“一带一路”在文化方面将开启不同于传统经济全球化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共赢的文化新模式。
2.经济内涵。“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其目标在于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以弹性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契机,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与传统经济全球化的胜者通吃和利益独享不同,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和互惠主义是“一带一路”始源性的动因和基础性的逻辑,也是“一带一路”调动周边、沿线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资源积极参与的最强大动力。传统经济全球化发端于上升的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变革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开拓商品贸易海外市场的经济初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轴心,其他落后国家地区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牺牲资源能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换来的只是“必不可少”的那部分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排他性和悖逆性的经济关系,“中心—外围”“核心—边缘”是对全球化既成经济关系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在整个世界经济地理的分布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单位土地的经济密度、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跨越空间距离的艰辛程度和商品、人员、资本和知识等分割和流动的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提升机会和空间。提高经济密度,用时间消灭空间,降低交易成本,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地理革命。
“一带一路”的经济内涵就是要超越传统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利益组成和分配格局的单向化,以中国为接洽点,使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更多的利益互补和合作空间,不断挖掘和壮大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合作的经济合力,形成区域经济和利益一体化。对国内而言,“一带一路”弥补以往点状、块状、分化和单一发展的不足,尤其一改中西部地区开放不足的缺点,变内陆沿边城市为开放前沿阵地,深化东中西横向联结,强化上中下纵向合作,并且不断向中亚、西亚、东盟、印度等四面八方拓展,创建强辐射和外溢型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样式。动员和激活整个国内经济的流动和对接,形成有利于产业互补、承接、转移和升级的国内经济一体化形势。对世界而言,重构全球的分工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巩固已有的全球市场份额,降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以中国为原点,形成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流动和循环系统,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而言,“从传统的‘中心—外围’式单一循环,越来越变为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双环流’体系,其中一个环流位于中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北美经济体和西欧经济体等),另一个环流存在于中国和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以产业分工、贸易、投资、资本间接流动为载体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又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循环体系”[29],进而“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方面将形成不同于传统经济全球化资本逻辑和强势垄断的“资金先行,经贸主打,互惠共赢”的区域经济新模式。
3.政治内涵。“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层面的高度关联和深度融合,而且加强了彼此之间文化层面的平等交流和友好借鉴。“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合作、互利互惠的增长兴隆之路,也是一条平等包容、互学互鉴的发展繁荣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30]。利益的全方位交融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设施、贸易、金融、资金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平衡发展。“一带一路”是一条改革进步的纽带,使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转型和再平衡的挑战中迎来了弯道超车和变道超车的机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将促进中国与周边、沿线国家实现改革进步和创新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全球力量的多元、多极、平衡发展。“一带一路”是一条文明共荣的平台,各个国家通过彼此尊重、交流对话和相互借鉴,有利于实现文明的多样、和谐和共生。“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稳定的通道,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享有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营造和平、安宁、温馨的全球环境。
“一带一路”的政治内涵就是超越传统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和经济模式的唯一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倡导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主张各国在面对压力挑战和全球性安全问题时集体共同解决。以邻为壑、嫁祸于人的做法不合道德,损人利己、转嫁危机的行为不能容忍,唯我独尊、零和博弈的发展难以长久,“我们应该摒弃冷战思维,积极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共同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我们应该深化在防灾救灾、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综合执法等方面的合作,为本地区人民营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宁、更加温馨的地区家园”[31]。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谋求经济发展主导权,不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不结盟对抗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基础上,在政治方面将促成不同于传统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包容和互利合作的政治安全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