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有经济观念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冲突

旧有经济观念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冲突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的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体制转换时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新旧两种体制的矛盾和摩擦,而且存在着传统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意识、思维方式与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的不相适应,甚至是尖锐的冲突。由于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惰性,即使是在人们业已开始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模式转换的条件下,上述经济意识还是会继续存在。

旧有经济观念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冲突

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在改革传统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道路上,走出了宽阔的步子。微观基础的改革,正在使企业成为拥有责、权、利,自主经营,自行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市场的构建和发展,使竞争和市场机制开始起调节作用;国家调控方式的改革,经济手段的被利用,指令性的直接计划调控方式的逐步被间接调控方式取代。以上一系列的经济关系、经营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也引起人们的经济意识的变化。具体地说,使交换、市场、交换价值、盈利、竞争等商品观念,成为广大经营者的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从来缺乏比较成本,计算盈亏的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现在也被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拎着公事包,使用计算器和开始按照市场法则进行生产和经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的机制——包括市场机制的额外利润的驱动——大大激发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和进取开拓精神,严峻的竞争激发了人们的经营意识和创新观念,市场——包括国际市场——交换,打破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心态,发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与协作意识。总之,商品意识的萌发和兴起,可以说,是十年改革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新变化,从总体上看这种商品意识是适应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的,它表明劳动者的思想开始从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桎梏中得到解放。广大经营者和生产者,由于获得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积极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因而,这种经济意识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的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体制转换时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新旧两种体制的矛盾和摩擦,而且存在着传统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意识、思维方式与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的不相适应,甚至是尖锐的冲突。

我国多年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体制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与商品经济不相符合的经济观念。例如:(1)在计划工作中重视实物指标,实行产品调拨的统购包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造成人们交换价值概念的淡薄。(2)对国营企业的产品实行集中分配,价值只是作为核算工具,产品定价并不依据价值,这种体制造成人们交换观念的淡薄。(3)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企业和生产与交换,决定于国家计划,不存在真正的市场和市场机制,其结果必然是市场观念的普遍缺乏。(4)对国营企业实行统负盈亏,利润由国家收,资金由国家拨,亏损由财政补,吃国家大锅饭,赢利不和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挂钩,盈亏一个样,因而使人们的赢利观念十分薄弱。(5)企业单纯按照上级下达的指令进行生产,没有自主权,没有自身利益,也不承担经济责任,从而缺乏内在的动力。市场竞争和破产机制的缺乏又使企业没有外在的压力,这就导致生产当事人的经营观念淡薄。(6)实行资金统收统支,企业不可能关心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资金效益的提高,造成资金观念(包括资金周转观念和资金增殖观念)淡薄。吃“大锅饭”,端“铁饭碗”排斥了优胜劣汰,干好干坏、是盈是亏一个样,因此人们不知竞争为何物,也没有风险观念。总之,在国营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头脑中存在的上述种种观念是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旧的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由于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惰性,即使是在人们业已开始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模式转换的条件下,上述经济意识还是会继续存在。除此而外,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的传统仍然严重地存在。上述观念与自然经济观念互相交织,形成了我国人们商品经济观念缺乏和淡薄的局面。

在我国改革传统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旧模式的转换时期,鲜明地表现出人们的经济意识与新经济体制的矛盾,这就是:整个社会经济越来越转上商品经济的轨道,但是一些同志却仍然固守着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陈旧观念,并用这种过时的、落后的思维方式来观察、评判事物和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其表现是:(1)在一部分产品实行价格放开和减少指令性计划后,国营企业实际上已被推入市场,产品的销售状况,甚至企业的兴衰成败,业已密切地依赖市场,但是一些企业领导人,由于市场观念淡薄,他们不是把整个企业活动聚集于市场这个焦点之上,不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是按照老一套常规,只是埋头生产,追求产值,甚至尽管市场业已饱和,却仍然在继续扩大生产和盲目上项目。(2)由于营销观念不强,人们不善于千方百计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扩大生产与经营的范围,发展多种经营,开拓新的产品系列,使产品适销对路,同时讲求推销方法,注意广告宣传,改善包装,加强服务,维护企业信誉,而往往是按部就班,照章办事,生产与经营方式僵化,“官工”“官商”作风盛行。(3)一些人不习惯于竞争,害怕冒风险,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已经开始起作用的条件下,不是反求诸己,持积极的态度,大力革新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努力从事产品升级换代,力争产品价廉物美,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而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产品更新缓慢,甚至是“多年一贯”制。一旦缺乏销路和发生亏损,就等待国家的财政资助和银行贷款扶持。(4)由于赢利观念淡薄,人们不是把服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和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前提下的盈利最大化作为直接目标,并为此在技术上大力革新,狠抓经营管理,严格劳动纪律,精打细算,厉行节约,降低成本,而往往是管理不严,企业内部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浪费严重,效益低下;一些人往往以完成产值计划为满足,而不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还存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无须追求盈利的糊涂观念。以上只是举出少许例子。显然,国营企业的当事人,如果囿于上述传统观念,他们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型关系和新的运行机制做出正确的评价,也不可能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新经济机制的要求,甚至会对新的体制在思想上格格不入,在行动上消极被动。(www.xing528.com)

如果我们将视野转到广大的农村,那么,我们更会看见不少农民头脑中的自给自足,轻易满足,安土重迁,不求进取,重视消费,忽视积累等自然经济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这些观念已经成为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的障碍。如果将视野转到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更可以看到,还有不少人为千百年来的原始自然经济观念所束缚,缺乏交换价值概念,鄙薄交换活动,因而不能进行商品生产与经营。

为了顺利地建立起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我们需要有经济意识的变革作为先导。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新的社会主义商品意识已经迅速地和普遍地兴起,但是发展极不平衡,在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及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的地基上形成的经济观念仍然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残存,这些传统观念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惰性精神力量。及时清除这些传统观念,确立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就成为减轻新的经济体制产生的“阵痛”的一个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