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与成熟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高度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尚未形成。
社会主义是以现代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的。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化大生产,使生产力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窄的界限,这种现代生产力只有在实行社会的占有和社会管理的条件下,才能获得顺利的发展,而对生产力的社会的占有即公有化,不过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本性”[3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设想社会主义首先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在那样的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不仅完成了传统的生产力到现代的生产力的转变,而且现代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从而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转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业已具备,因而,实现较为彻底的公有化,把一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实行消费品的统一地按劳分配,较为彻底地实现消灭剥削阶级,总之,较为迅速地建立起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备的社会主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人类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世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也是这样。事实上社会主义的产生并不是表现为上述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家在高度生产社会化基础上实行全社会公有化的典型形式。当代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度的生产力水平或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就是在一个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基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极不发达,远远还未经历和完成充分的工业化,现代工业生产集中在某些城市,特别是沿海大城市,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很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农业则是以落后的中世纪的手工工具、畜力动力、手工劳动为基础。在那些经济最落后的地区,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总的特征是:(1)机器大生产与手工劳动等的多层次劳动方式的并存;(2)现代的、中世纪的、原始的物质技术组成的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的并存;(3)发达的、一般的、落后的经济地区组成的多层次和不平衡的地区生产力结构的存在。上述情况表明,由传统的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的转化尚未实现,而与完备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物质基础也就尚未形成。在20世纪的帝国主义的发展阶段,深深孕育于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却又极度发展和高度激化,不断深化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灾难,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把中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从而大大激发了人民争取进步的革命意识,这一切不可抑阻地推动了中国转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而,当代中国就出现了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威武绚丽的历史发展图景。
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发展,决定了在中国诞生的社会主义的特点,首先就是:在过渡时期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社会主义充分的物质基础尚未形成。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全民族的奋发努力,中国人民完全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但是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毕竟有其不能逾越的客观规律,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不可能“一跃而成”,还必须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正是因此,物质基础的发育不充分,将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很长一个发展阶段的固有的特征。(www.xing528.com)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发育不充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多种困难的症结和矛盾之所在,它不能不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发生制约作用,使这一新社会形态的结构、关系和活动方式,不可能臻于十分完善、十分完美。一句话,物质基础的薄弱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它成为一个制约因素,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