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业已指明:一切国家或迟或早,终将走向社会主义。如果我们把理论分析立足于社会主义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高度,那么,我们可以设想,有三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
1.物质生产力达到高度发展水平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的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在资本主义的母胎中孕育成熟,无论是城市经济或是乡村经济,都是立足于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那么,上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实行社会生产关系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革,由于物质基础的孕育成熟,完成这一生产关系的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经济的诞生可能更为顺畅。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过渡时期,人们也必须把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也不能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而孤立地进行对私有制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说,马克思论述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就是属于这样的典型的和成熟的过渡模式。马克思指出,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即进行社会经济改造也必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他说:“无产阶级将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3]
2.物质生产力只有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够充分,例如在城市大工业领域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但是在一般的轻工业或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在农业中,还没有完成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甚至还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工场手工业,或是手工业那样的陈旧的技术基础。这样的国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客观上存在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形成滞后的状况。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将以各种不成熟的、过渡性的形式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而在国民经济广泛领域中萌生;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一下子实现生产力和物质技术条件的飞跃,因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形成后,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未充分发育成熟,从而显示出落后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状况。应该说,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的过渡时期(包括俄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会面对着这一状况。在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就必须把解决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历史任务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人们必须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与增强社会主义的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着手,以此为基础来开展和推进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改造。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能先建设,后改造,先搞机械化,然后才能搞社会主义改造。恰恰相反,在实行大工业国有化和对具有中等规模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中,即使是在那些尚未采用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的领域,也可以逐步地建立和发展多样形式的、初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果认为在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以前,就不能进行任何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也必须冷静地看到,现代社会主义毕竟是要立足于现代化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那种认为可以无须有物质技术基础的充分准备,就可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和十分有害的。因此,必须把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一方面探索与各个不同的领域的物质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另一方面和更主要的是,要时时刻刻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在寻找与选择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时,要看这一形式是否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大力增强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www.xing528.com)
3.物质生产力水平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世纪中叶一系列像中国这样的原先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物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旧社会继承下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现代的机器大生产只存在于某一些城市工业领域,而在国民经济的广泛领域内还使用着中世纪的手工业的工具与技术,甚至在农业的某些领域内还使用着刀耕火种这样的原始物质技术。因此,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国家,经过社会改造初步确立起某种不成熟的、初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后,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还需要一个更长的,甚至是以数十年计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国家在实现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的转变中,社会主义的充分完备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的滞后,表现得更为鲜明。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变革的广度与深度,这是过渡时期的客观经济规律。物质技术基础的薄弱制约着生产资料公有化的进程。(1)它使这一过程更带有渐进性,因为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能在那些生产力有较高水平的领域内产生和逐步地推广,而不能不分地区、不分场合“一哄而起”。(2)它决定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不成熟与不完全性,因为人们只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采取某种过渡性的和不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而不能追求“一大二公”,不断地向前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3)它使人们要花更大的力气,用更长的时间来稳定新生产关系,使它得到巩固和真正站稳脚跟。可见,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首要的任务更加必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大力抓好经济建设,千方百计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改造作为推进社会改造的物质条件,而不能脱离生产力的状况,孤立地进行所有制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
可见,为了顺利地完成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实现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改造,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妥善地把技术改造与社会改造结合起来,既要积极地进行社会改造,发挥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严格地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及其所能容许的限度,选择新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规定推行这种新的经济组织的范围,从而使社会改造密切地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与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