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经济学的序言:关注当下制度变迁

政治经济学的序言:关注当下制度变迁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

政治经济学的序言:关注当下制度变迁

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最根本在于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各国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完善的最新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阐述,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为了完成这部近300万字的科学巨著,花费了40年的心血。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得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其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全面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使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和运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3]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说明的是,马克思就是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转变了原先的世界观,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特别是在波恩大学的学习期间,接受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理论。后来,马克思在办《莱茵报》期间,经常就许多问题与政府当局展开辩论,而这些问题大多是物质利益和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成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恩格斯说过:“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4]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经常深入社会的最底层,深入到民众之中,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观。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也使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从事理论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经常在工人中通俗地宣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提高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理论水平,从思想上武装工人阶级。《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1868年8月,在汉堡召开的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对工人阶级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5]。随着《资本论》的广泛传播,人们把它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认为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去考察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6]可见,《资本论》并不限于仅仅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还考察了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如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市场的形成与运行、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扩大再生产的方式、积累的源泉、商业的地位、农产品定价、科学技术的作用等。认真研究和学习这些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编写这本教材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它的资本主义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已比较完整和成熟,而且从现在来看,它的基本原理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经过历史检验而被证明是正确的。对于前人提出和创建并经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就应当坚持和应用,如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再生产的比例、剩余价值分配等。

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不仅在于它符合过去的历史情况,还在于它能够说明和解释当代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工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是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开始应用于生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减少,而剩余价值率却在不断提高。这一现实使劳动价值论面临挑战。要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说明。我们在教材中提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创造的,而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操作机器的工人,也包括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以,直接工人减少了,但总体工人并没有减少。在发达国家中,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增加了,工人的知识技术水平提高了,而他们从事的复杂劳动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先采用自动化生产的个别企业,其劳动生产率高,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大大地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说明,完全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释清楚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剩余价值源泉问题,这不仅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澄清和回击了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种种非难和攻击。

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创举——改革开放。自此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不断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提出并科学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1997年,党的十五大科学地总结历史,规划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许多基本理论有了重大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线,在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和发展等方面有了许多理论发展与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经验,并为新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十六大报告蕴涵着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尤其是经济理论的创新,如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分配理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引进外资和国有企业改革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围绕这一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多新提法、新概括、新认识、新理念,如首次单独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平等保护物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创新性观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把科学发展观列入了党的指导思想,还为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充实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www.xing528.com)

为满足政治经济学教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学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论的需要,我们按照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吸收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探索,在原来《政治经济学》(2010年第2版)教材的基础上,修改和编写了目前这本新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本教材的特点在于密切结合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现实,密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进程,力求及时地反映出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在这本教材中,大致体现了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安排、主线的设置及某些有争论的理论问题的看法。由于水平有限,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章节的设置不一定合理。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注释】

[1]该教材原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刘诗白为其作序,再版时在其基础上略有修改。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4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30~731页。

[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