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向生产劳动转化和渗透:现代化大生产的趋势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向生产劳动转化和渗透:现代化大生产的趋势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其节约的劳动就有可能向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转化。这种非物质生产的劳动向生产劳动的接近、渗透和转化,是现代化生产的重大特征与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承认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生产的,不承认与物质生产密切结合的文化科学部门与文教单位的脑力劳动带有某些生产性,就不能阐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新特征。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向生产劳动转化和渗透:现代化大生产的趋势

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劳动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向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转化。因为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其节约的劳动就有可能向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转化。如果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人们就不得不把更多的劳动时间用于物质生产,要发展非物质生产的众多的部门就是困难的。在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就得用4/5的农业人口搞饭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腾出更多的人手来从事服务、文化科学活动,更多的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将向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转化,这样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和多方面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又出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甚至非生产部门的劳动向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的渗透。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新的特点,决定了原来不具有生产性的劳动,由于密切地与物质生产相结合并促进生产,从而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生产性。

从历史上看,自然科学家的精神活动在生产力很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是非生产的劳动。因为那时的自然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实际上很少影响现实的生产,如中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同农业、手工业生产没有什么联系,并不曾及时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这种科学活动与生产劳动脱节的情况,是由历史上的生产与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现代化的大生产,使科学领域的精神活动同物质生产直接相关联,特别是自然科学向物质生产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显著。某些从事研究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的脑力活动,直接从精神生产中分化出来,日益地向生产劳动转化。这种非物质生产的劳动向生产劳动的接近、渗透和转化,是现代化生产的重大特征与必然的发展趋势。

可见,社会主义的劳动具有复杂的形态,它表现为各个不同领域、部门的劳动组成的社会劳动体系。每个部门的劳动都是有其特殊职能。我们不能把一切社会劳动都看成是生产劳动。例如,不能把国家机关、警察、军队的劳动,人们的社交活动、家庭生活、个人文娱活动作为生产劳动。这些活动虽然既不提供社会使用价值,它的成果也不参加社会经济周转,它们是非生产性劳动,但是却是社会主义必要的与有用的劳动,而在成熟的与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种非生产性的劳动甚至要更加发展。因而,把一切活动都混同于生产劳动是错误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某些原来的非生产活动,例如某些科学技术性的脑力劳动,现在已经带有一定的生产性,成为广义的生产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看不到这一点,就忽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形态上所带来的新的变化。只承认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生产的,不承认与物质生产密切结合的文化科学部门与文教单位的脑力劳动带有某些生产性,就不能阐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新特征。

【注释】

[1]原载《财经科学》1982年第1期。(www.xing528.com)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