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职能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的国民经济管理不是外来的“干预”,而是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运行的内在要素和必要前提。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所以能够得到最充分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不仅仅是涉及国民经济局部领域,而是对国民经济活动总体的调控,它是真正的宏观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职能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内在的比例性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一定的自发性的矛盾,决定了自上而下的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只有通过作为全体人民代表的国家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才能实现各个基层生产与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协调,维持社会再生产固有的比例关系,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存在各个企业(包括全民、集体、个体联合的企业)之间的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全民所有制内部也存在着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利益的差别与矛盾。这种利益的差别与矛盾表现在企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别之中,既包括基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合理差别,也包括一些偏离社会主义原则的不合理差别,因此需要由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国家来对社会主义利益关系进行自觉地与经常地调节,以实现和经常维护社会主义中联合劳动者的利益的统一性。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赖于形成最佳的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包括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物质生产与服务部门的比例,传统的产业部门与新兴产业部门的比例,等等);有赖于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与熟练程度,增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形成社会劳动力的最佳的结构;有赖于正确处理与安排物质生产投资与智力投资的关系,特别要为利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创造各种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与精神条件,因此必须要有国家的统一的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安排、组织、管理和调节。

上述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国家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机构除了要履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职能而外,还必须履行组织、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的职能。加强和有效地发挥国家的经济组织与管理的职能,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如果放开、搞活不是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并进,甚至在实行开放时不适当地削弱国家的经济职能,取消政府机构对经济生活的指导、调节和控制,那就会出现某种管理“真空”,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就会滋长和泛滥,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就会离开正轨。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组织与管理职能,具有与历史上一切国家的经济组织与管理职能不相同的特征。

第一,它是服务和造福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管理。社会主义政府对国民经济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它体现了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控制中的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联合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这种政府对生产力要素和结构的组织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目的,是保证社会主义生产迅速地发展,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崭新的宏观管理,它与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大资本对生产利益的独占的资产阶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成为鲜明的对比。(www.xing528.com)

第二,作为国民经济有计划运行的内在契机和必要前提的国家经济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不论它在当代取得了怎样的发达形式,按其本性来说它带有经济外的干预性质,而不是经济运行的内在契机。这是因为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及其他体现的至高无上的私人利益要求赋予企业活动以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外在力量干预的经济自由和实行自由放任,从来是自行运动自我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信条,即使是在当代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有了重大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也不难看出国家的经济管理和企业自由活动的本性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只能是国家对私人的经济活动的一种有限度的“干预”(interference)和卷入(involvement)。因此,资产阶级政府除了在特殊而非常的(如战争时期)条件下可以实行范围较广和较为严格的经济统制外,一般情况下政府机构的国民经济管理只是体现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指导和来自外部的影响,它根本不具有计划经济的性质。即使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某种较为严格的干预经济的“计划性”(planning)政策,它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也顶多涉及经济中的局部领域,并不具有全面的和真正的“有计划管理”的性质。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企业活动所体现的社会公共利益决定了它的活动从属于国家计划调节的可能性,企业的经营独立性也具有相对性,它绝不是排斥外来干预的经济自由,因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的自主经营之间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组织与管理活动,由于能够保证再生产的基本比例协调,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企业经济活动和个人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用来实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所必要的一种组织劳动。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的国民经济管理不是外来的“干预”,而是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运行的内在要素和必要前提。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所以能够得到最充分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不仅仅是涉及国民经济局部领域,而是对国民经济活动总体的调控,它是真正的宏观经济管理。国家通过制订体现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统一的经济计划,通过直接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来指导、影响和约束微观领域的经济行为,把社会预定的计划变成企业自觉的活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只有这种公有制经济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才真正具有计划管理的性质,从而社会主义经济才成为计划经济。

第三,用以形成社会结合劳动的生产力的国家经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是立足于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它体现了一种超出个体生产力和企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结合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社会结合劳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国家发挥经济组织与管理职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发挥这种社会结合劳动生产力的组织者的作用是十分狭窄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能够通过它的发达的经济管理职能,有效地发挥组织社会结合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实现生产力的诸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科学技术)的最佳结合。例如,通过政府机构所从事的科学的经济管理,借助对全社会生产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个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形成一个最佳的国民经济结构,就能使社会获得一个远比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高得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已成为总体的社会生产力形成的内在要素和重要杠杆,而国家组织结合劳动生产力的职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能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的国家经济管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劳动者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为特征的。但是,这种具有利益统一性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带来企业之间,从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的较大差别,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差别,存在着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国家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正确地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包括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并不是在人们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充分的表现。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实践表明,在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下,加强国家的宏观管理,特别是采取经济手段来进行指导和调节,就能够做到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既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效率与活力,又维护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目的。可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有效地发挥国家作为经济利益调节器的作用,能使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

第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国家经济管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措施,尽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它们的政策目的,但它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地稳定增长,这就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缺乏效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各项行政费用日益增多,为实现调节经济的各项政府支出日益浩繁(如美国政府开支往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北欧某些国家的政府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更大),因而政府的经济管理包含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谈不上有效益。

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才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特征。高效率,意味着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搜集信息全面和迅速,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准确,经济决策及时,经济计划科学,调节手段完备,集中表现为国家能够经常地对宏观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与校正,使之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从而国家与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新变化基础上借助完备的经济管理机构,通过完善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可能实现高效率的国民经济管理。高效益,指的是国家实行经济管理中耗费少、效果大,它表现在组建各种管理机构能贯彻精兵简政原则,形成国家管理功能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合理比例,实现管理费用的节约,以及计划管理卓有成效上[10]。国民经济管理的高效益,是以国民经济管理的高效率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