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证券监管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早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完全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在整个晚清时代,清政府对华商证券市场是缺乏管理的。而民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对华商证券市场的管理仍是极为松散与无力的,尽管在191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中也明确规定了政府对证券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华商证券交易所,几乎没有真正行使职权,直到1921~1922年“信交风潮”的爆发,才使管理层认识到统一监管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证券监管历史的最重要的变革,此后历经北京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努力,逐渐建立了统一的证券监管机构,构建了相对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上海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证券市场的管理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演变,国民政府逐步退出对上海证券市场的管理,代之而起的是汪伪政府。又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外国列强在上海建立的租界自成一套管理体系,而华商证券市场又是建立在租界范围之内的,因此,租界当局也参与了对华商证券市场的管理,由此可见,所谓政府对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管理既包括正统意义上的中央政府的管理,也包括抗日战争特殊时期汪伪政府的管理,还包括租界当局的管理。
通观租界当局的管理状况,其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租界当局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市政建设与公用事业的管理上,而对工商业的管理则是比较的自由,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公司注册登记以及税款的征收两个方面,至于工商业的经营发展则并未规定过多过细的限制,任其自由经营与发展,正是由于租界当局给工商业提供了这样一些宽松的环境,不仅大量来华的外资企业建造在租界之内,就是不少的华商为了经营的便利也尽量将其工商企业建在租界之内,寻求租界当局的保护,减少来自中国政府方面的干涉。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上海华商们所建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也通常建在租界以内。通观租界当局对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管理,并没有专门制定特殊的管理措施,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按照对待一般建在租界内的工商企业一样,只要注册登记、缴纳税款即可,只有当出现特别事件时,租界当局才出面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在整个上海华商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引起租界当局出面干涉的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是1921~1922年的“信交风潮”时期,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汪伪华商证券交易所建立前,上海出现华商股票发展的狂热时期。除此之外,租界当局很少出面干涉华商证券市场的营业。
同时,上海华商证券市场还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在晚清及北京政府时期,上海属于江苏省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上海的证券市场除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外,还要接受江苏省及上海县等地方政府的管辖。当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上海建立为市,证券市场由上海市社会局直接管辖。除此之外,地方上的商会、银钱业公会等也参与了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当证券市场出现动荡时,地方政府总是配合中央政府,协助对证券市场的稳定。(www.xing528.com)
总体而言,政府在对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管理上,主要以中央政府的管理为主体,租界当局与地方政府仅起辅助作用,因此在论述政府对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监管时,仍以时间断限,以中央政府的监管为主体,兼及地方政府与租界当局的管理,大体分为五个时期:北京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汪伪统治时期(1938~1945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45~1949年)。由于篇幅较大,本节主要论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政府证券监管问题,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及其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证券监管情况则将在下一节进行专门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