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华商证券市场:1920-1922的发展历程

上海华商证券市场:1920-1922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1年1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营业后,由于继承了股票商业公会的业务,驾轻就熟,交易频繁,营业鼎盛,会员收入丰厚,不仅筹备时的25万元资本额如数收足,3月,华商证券交易所决定增资扩股为100万元,分作5万股,每股20元,并在4月22日《申报》刊登广告,说明认缴新股及加价股的规定,每一老股须认一新股,每二老股须认一加价股,且申明收缴新股款的截止期为4月30日,这是华商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增资。

上海华商证券市场:1920-1922的发展历程

由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是以上海股票公会改组而成,成立后仍继承了前者的经营方式,其主要的交易标的物很多是企业股票、铁路债券,因此与中国产业资本的联系相对来说更紧密一些,而大量公债交易代替股票交易则是“信交风潮”之后的事。

如前所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初创与孙中山筹措革命经费有关,虽说最后的成立同孙中山并无直接的关系,但从1920年成立时,孙中山寄来的贺词“倡盛实业,兴吾中华”来看,孙中山先生还是十分关注交易所事业发展的。此后,国民党蒋介石陈果夫、张静江、戴季陶等于1920~1923年间又曾在此所通过组织茂新号、恒泰号、利源号、新丰号、鼎新号等五家经纪人事务所,从事交易活动。其间,有多少钱用于国民党的革命事业,不得而知,但据杨天石先生的研究,1921年12月11日陈果夫致函蒋介石,告以“孙先生之款已收到”,即系蒋介石通过陈果夫资助孙中山的款项。[29]也正是蒋介石在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活动,才增强了他与江浙金融资产阶级的联系,为他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充分利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政府公债,解决其财政困难,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这实际上可视为近代中国资本市场财政性思想渊源的初步。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自1920年7月2日开始营业以来,棉纱、证券等买卖,日见畅旺,到8月1日,仅1月时间,经纪人每日佣金平均即达2千余两,其中七月份最多者,为棉纱部,每日高达6千两,证券部每日也有2~3千两,各经纪人颇为满意,在此影响下,杂粮部也决定从8月2日开始营业,其余油豆饼等部则继续加紧筹备。外间闻此消息,咸争购交易所股票,因而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市价也不断涨价。[30]到8月10日,每股已涨至61.3元,一般卖空头之经纪人,所有保证金几有不足之势,经纪部为此召开临时紧急会议,认为由于本所股票飞涨,非预料所及,若再行步涨,卖空方面,亏折不小,异常危险,于是筹议维持办法为增纳证金,每股20元,以10元为交易所保证,以10元存经纪人处,以备涨落过甚,免致危险。[31]

到1921年1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营品种状况,证券部,以元年六厘公债交易最多,其次为该所股票,其他各项公债、股票,虽有交易,均不甚多。[32]从1921年5月1日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市场公告——《证券部现期买卖纲目》可知:在该所上市交易的现期买卖证券种类主要有,“公债票”:元年六厘公债上海付息、元年六厘公债北京付息、元年六厘公债南京付息、元年八厘公债、三年六厘公债、四年六厘公债、五年六厘公债、七年六厘长债、七年六厘短债、八年七厘公债、九年金融公债。“股票”:中国银行股、浙江兴业银行股、交通银行股、通商银行股、四明银行股、劝业银行股、民新银行股、上海银行股、商务印书馆股、中华书局股、华商电器股、招商局股、宁绍公司股、汉冶萍股、大生纱厂股、和丰纱厂股、华洋德律风股、面粉交易所股、本所股、振泰纱厂股、大中华纱厂股、南洋烟草公司股、英美烟草公司股、荧昌火柴股。[33]

由此可见,当时的证券交易中,股票与公债均处于同等地位,当时政府所发行的公债几乎在该交易所都有交易,而股票则不仅有华商银行股、企业股,还有洋商企业股票,而华商股票也并非仅局限于上海本地股,还包括其他地方的公司股票,可谓种类齐全。

1921年1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营业后,由于继承了股票商业公会的业务,驾轻就熟,交易频繁,营业鼎盛,会员收入丰厚,不仅筹备时的25万元资本额如数收足,3月,华商证券交易所决定增资扩股为100万元,分作5万股,每股20元,并在4月22日《申报》刊登广告,说明认缴新股及加价股的规定,每一老股须认一新股,每二老股须认一加价股,且申明收缴新股款的截止期为4月30日,这是华商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增资。同时将经纪人由40名扩充为55名。由于业务兴旺,公债交易也不断扩大,屡创日成交额的新纪录,声誉大振,各报所载公债与股票行市均以华商证券交易所为准。[34]1921年6月19日召开第三次临时股东会,议决进行第二次增资,将资本从100万元增至300万元,增资200万元,分作10万股。每1新股添收1元教育费,作为创办一所商业大学基金[35]当时股东情绪热烈,一呼百应,顺利完成增资。同时将经纪人从55名扩充为80人。[36]

自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从1920年7月1日成立后,到8月29日召开第一次定期股东会报告,在开业后46天交易中,共收取经手费8.2万元左右,平均每日可收佣金1 700余元。[37]这时上海一般投机商人,包括原来集中在日商取引所的人,绝大部分集中到了物品所。到年底仅五个月时间,收入经手费更是达509 400余元之巨,开市共119天,平均一日收入4 280余元。经最后结算,本期纯利益仍有36万4 300余元。[38]而从1920年12月~1921年5月第二届营业结账情况看,其纯利润为银元368 696.77元。[39]由此可见,其获利不可谓不丰。同时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面粉交易所、上海杂粮油豆饼业交易所、上海华商棉业交易所,俱急起直追,积极筹备,先后呈准农商部,于1921年春相继成立。开业后,各交易所的股价莫不飞涨,获利倍蓰。在这种大利当前之际,不甘坐失机会者,均视交易所为致富捷径,各行各业都感觉到交易所是集资、融资的好场所,竞相单独设立本行业的交易所,大至金、棉、粮、皮毛行业,小至竹、木、纸行业。

一时间,交易所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致使1921年春夏间,出现了交易所的极盛时代。据统计,上海自1921年5月起,到9月底共设交易所70家,其中除17家已开始营业外,其余53家,处于征收股银或构筑市场阶段,开始营业,尚无定期。9月以后新增设43家,到11月10日止,统计前后有交易所112家。其中只有华商证券、华商棉业、华商纱布、上海杂粮、面粉麸皮、证券物品等6家领到农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此外各家有向法公堂呈请立案者,也有向意领事署注册者,办法并不统一。最初设立者多在英租界,后发展到法租界。[40]这112家交易所,其资本总额,除43家未详外,共为1亿2 225万元,又100万两,又美金1 000万元,其中1 000万元以上者4家,500万元以上1 000万元以下者3家,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者共38家,其余皆在100万元以下,最少者则为20万元。此外43家之资本,按平均每家200万元左右推算,上海112家交易所,其资本总额实不下2万万元。其营业种类大致可分为9类:证券类:8家;物券类:51家;丝茶棉花纱布类:19家;货币标金类、11家;烟酒糖纸类:5家;油饼杂粮面麸类:6家;燃料类:5家;建筑材料类:3家;杂类:4家。简而言之,实际上就只两大类,即为证券专营与物券兼营。因为各种不经营证券的交易所,虽然不兼营他种证券,但却决未有不兼营本所股者,而当时创办交易所,其根本目的就是进行本所股的投机买卖。各交易所的营业时间,也不一致,其中以日市占大多数,夜市4家,日夜兼营17家,星期营业1家,晚市与星期兼营1家。营业地点,粗略统计,在法租界的约31家,在公共租界的67家,此外为地址不详及设立于界外者。[41]同时与交易所相呼应的是信托公司的应运而生,如中国商业、上海运驳、大中华等12家,先后成立,资本多者数千万元,小者二三百万元,共计达8千余万元。[42]其中以绍兴钱庄发起组织的中央信托公司影响最大,资本达300万元,内分信托、银行、储蓄、保险四部。[43]据记载,“信交狂潮,以夏秋为最热,报纸之广告栏中,几于间日必有一交易所出现,十日必有一信托公司发生,论名称,既集华洋海陆为一家;论人物,则冶娼优款卒为一炉,光怪陆离,开中外未有之先河,变幻莫测,极天地未有之奇观。”……“夏秋间,交易所之已成立者不必论,既仅挂一筹备招牌,其一元一股之认股证,执有者亦居为奇货,虽已善价而沽,至能得发起人之以原价相让时,则身受者恩感再造矣。”[44]

然而好景不长,到12月局势即出现逆转,证券价格暴跌,大批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纷纷倒闭,从表1-1中即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表1-1 1921年5~12月上海新设企业一览表

续 表

资料来源:《去年十二月份上海企业之状况》,《银行周报》第6卷第4号(1922年1月24日)。

从表1-1中可见,1921年5~12月,交易所的创设在上海各种新设企业中位居榜首,达136家之多。其中11月是上海新设企业的极盛时期,仅新设的交易所就达38家,为1921年5月以来任何月份所不及,而12月则恰好相反,新发起的交易所仅只1家,亦为5月以来任何月份所未有。不仅如此,在12月中,各种交易所经过清理、解散、归并,而到下旬,尚在开拍,各报刊有市价单者,只有17家:上海证券物品、华商证券、金洋物券、棉纱、杂粮、浦东花业、煤业、中国粉装、糖业、中国棉花、棉业、纱布、面粉、沪江杂粮、夜市、五金中国证券[45]到1922年3月,在统计的87家交易所中,还能照常营业者仅有12家,其余尚未开幕者16家,暂停营业者7家,已经清理者41家,改组或合并者11家。[46]

综观此次“信交风潮”,从狂潮的泛滥到偃旗息鼓,仅短短半年时间,社会一般之经济损失,竟达3 000万元以上。[47]就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两家而言,虽然勉强渡过难关,但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因为理事张澹如与第25号经纪人洪善长等搞多头公司,垄断本所股票,拉抬市价,到最后,本所股价格抬高至400余元(原每股25元),终因无力收货而引起风潮,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全盛时期到此告终。[48]风潮之后,证券物品交易所虽然没有倒闭,但却信用大坏,客户烟消云散,业务一蹶不振。风潮之后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也步履艰难,所内的现金被本所股占用殆尽,理事会不得不就调整资本问题进行多次协商,1922年2月在宁波同乡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将300万资本重新恢复为100万元,同时撤销1921年增资时所扩充的25名经纪人空额,恢复为55名。[49]

此次“信交风潮”由巅峰很快而至崩溃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机构的设立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脱节,交易所的创设超过了当时社会工商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有信交机构进行物品交易和资金融通,但是客观上也必然要受到当时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限和多数物品供不应求,并不需要一下子设立那么多交易所与信托公司。1920~1921年间,中国工商业金融业尚处于幼稚阶段,以银行为例,到1920年止,全国银行不过82家,总资本不过51 987 077元,而交易所在1921年一年之间,仅上海一地竟创立136家,总资本达14 855万元,又美金1 000万元;同时期信托公司设立达12家,总资本8 100万元,反超过1920年全国银行的总资本。[50]这显然是一种不相称的发展。工商货币信用未有充分发展之时,能够进入信交市场的证券和商品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在此状况下,这众多的交易所、信托公司蜂拥而至自然就“供过于求”了,僧多粥少,必然迅速加剧其间的矛盾,用今天的眼光看,便是泡沫经济。于是,过渡的投机终于招致整个社会信用危机的猛烈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