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上海的证券市场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外商在上海建立的外商证券市场,一是华商自己建立的华商证券市场。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主要有两个交易场所,即西商众业公所与日商上海取引所。
上海开办的第一家初具规模的西商证券交易所是1891年的“上海股票公所”(Shanghai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它是由西商中一些专门从事证券买卖的经纪人组成,实际上是一个证券掮客公会,但已具有交易所的雏形。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1904年,按照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地址在黄埔滩(今中山东一路)1号,其组织采取会员制,即只有会员才能从事买卖交易,最初会员为50人。成立后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87名,华商13名。1929年10月7日,上海众业公所曾经一度改组,到1934年,共有98位会员,其中9个中国人,大多数是犹太人,地址在中央路16号。从众业公所的营业范围来看,主要为:中国、特别是上海及远东各地外商股票;南洋各属的橡皮股票;上海市政府和特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行政机关发行的公债票;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等五大类。其营业主体是第一、第二两类的股票。在其行市单里,有10种银行和银公司股票;5种保险公司股票;16种地产公司股票;6种船坞仓库和转运公司股票;8种公用事业股票;4种纺织厂股票;38种橡皮股票和垦殖公司股票;此外还有13种优先股,55种市债和公司债,共155种,[2]其中公司股票与债券占绝对优势。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西商众业公所停业四个月,12月初开始复业,随着上海租界“孤岛”地位的形成,从1938年下半年起,上海的外股市场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变成沦陷区,众业公所被迫停业,此后再也没有得到恢复。
1918年上半年,日人拟在上海创设两交易所,其一在美国注册,由日人联合中美资本家共同组织,其二为上海取引所股份有限公司,由日本政府特许设立,两所营业种类大抵相同,均以经理证券纱花等商品之期货或现货买卖为专业。前者发起在先,但终未成立,后者的营业地点,总行在日本大阪,分行在上海租界,股本定为1 000万日元,交易品种为证券、纱花及其他商品,经纪人须经上海日领事允准充任。[3]1918年6月1日成立,12月2日正式营业。与众业公所不同的是,日商取引所为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标的物原定为棉纱、棉花、有价证券以及生丝、面粉等5项,后仅做棉纱与有价证券两项,属于综合性交易所。由于日商取引所有企图垄断上海证券市场的野心,从一开始成立即遭到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其开业后的营业并不理想,除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曾有盈余外,其余时期多为亏折,到1927年不得不宣告停业清理。(www.xing528.com)
与华商证券市场相比,近代上海的外商证券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市场,并逐渐成为上海产业证券市场的中心,上海的外商企业正是通过这个市场顺利地筹措到大量资金,而购买这些洋股的大部分是中国人,正是由于中国人大量投资购买洋股,使流向本国企业的资金大为减少,造成了上海民族资本企业大大落后于外资企业的局面,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外商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与兴盛不仅对华商证券市场的建立具有某种示范与刺激的积极作用,而且从根本上而言,它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国家地位的反映,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助推器。
从概念上讲,完整的近代上海证券市场应该包括外商证券市场与华商证券市场两个部分。由于两个证券市场的体制完全不一样,加之外商证券市场资料的缺乏,于是本书仅就华商证券市场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对于外商证券市场的研究,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