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黑兹利特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无事生非的顽劣孩子,打闹时用砖块打碎了面包店的橱窗,然后不见了踪影,找也找不到。面包店老板长吁短叹,一边对孩子骂骂咧咧,一边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又要花钱换橱窗。有的人应和着老板的话:这帮熊孩子真可恶,老板你也别气了,赶紧换了吧。有些人则说:老板你这么想就不对了。你想啊,你要是换橱窗,你得请人修理,还得买玻璃。你看,你养活了修理工人,养活了玻璃销售商、制造商等,他们又将收入用于支出,增加了其他卖者的收入,如此循环往复,支出将以乘数扩大,带给周边人更多的收入和就业,你这是做了一件多么大的善事啊!
黑兹利特说,小孩的顽皮之举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在这种不断扩大的循环中,破窗行为为社会提供了金钱和就业机会,最终成了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黑兹利特的这个思想,在经济学上被总结为“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实际上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思想,“破窗”能否带来经济的增长?对此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破窗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中,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有大量工人失业,发生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鼓励消费和鼓励投资这两个方面来刺激有效需求。老百姓手中没有钱,他就主张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政府直接投资,就要大量增加财政开支,钱从哪来?自然是大量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
凯恩斯提出,为了摆脱危机,即使国家雇佣大批劳动力随意在地球上挖窟窿,或者国家把装满钞票的瓶子埋进废矿里,然后租给资本家,让他们雇佣工人再把它挖出来,这些都是生产性的,都是可行的。凯恩斯甚至还说,必要时,可以不惜发动侵略战争来增加消费。凯恩斯此言一出之后,后世有的经济学家就把破窗理论应用于像洪灾、地震、战争破坏性事件之中,认为这些破坏性事件虽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将带动需求链条,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破窗根本不利于经济增长,因为破窗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邻居家的窗户打破后,邻居不得不支付意外的费用,即安装新的玻璃,他将损失一些钱。也许,他本打算用这笔钱买套衣服,但现在他的计划不得不泡汤了,这样看来,玻璃商得到的商机只不过是制衣商损失的商机。从社会的角度讲,社会有了一扇新窗户,但它损失了旧窗户和一套新衣服。在净余额中,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小孩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那么究竟哪一种观点对呢?
事实上,前面的两种观点都有些片面,没有从根本上说明破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它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潜在的购买力与现实的购买力之间的关系。破窗行为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把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小孩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就被迫把自己家里的储蓄(潜在购买力)拿出来购买玻璃(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于是生产玻璃的企业就会扩大就业,从而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如果邻居用于购买玻璃的收入本来是打算用来购买衣服的,那么小孩打破邻居窗户玻璃的行为迫使邻居把用于购买衣服的钱转而用于购买玻璃,这时,玻璃企业增加的就业或收入就相当于衣服企业减少的就业或收入,权衡两者,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小孩的这种破坏行为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
其二,如果邻居用于购买玻璃的收入本来就是暂时不用的储蓄,也就是说即使小孩不打破玻璃,他也不会用那部分收入来购买衣服,其潜在的购买力不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但有了小孩的破坏行为,就迫使邻居把那部分收入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促进玻璃企业的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就业及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如果邻居本来就打算把用于购买玻璃的收入来购买衣服,那么小孩破窗行为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作用;如果邻居用于购买玻璃的收入本来就不打算购买任何物品,那么小孩子破窗行为就会推动经济净增长。显然,前面所述的经济学界的两种观点都没有直接切中问题之要害,所以无法对破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破坏性事件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关键是看用于弥补破坏性资源所用的收入的本来用途。很显然,如果按第一种观点简单地判断破窗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那么按照以上的逻辑,在现实中我们只需要不断搞破坏就能发展经济,这显然违背基本常识,无疑是一种谬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离开了具体的条件很难判断一种理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所以必须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去考察。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就破坏性事件是推动还是阻碍经济增长作出回答,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事件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全面的、辩证的思考。
比如我国当前GDP增长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就存在“破坏”创造财富的认识误区,我们有必要按照上述的分析方法对其做一番剖析。客观来看,GDP是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经济水平的一个“显示屏”,GDP数值增高意味着经济形势向上向好,对普通百姓而言,意味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错,老百姓收入也会增长,所以GDP的增长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指标不可不要,也不可不增长。但是,我们切不可对GDP盲目崇拜,将其视为唯一的指标,过分追求绝对数字的增加。在肯定GDP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计量财富方面的缺陷。(www.xing528.com)
简言之,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所有让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对GDP做了这样形象的评论:“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好的医疗保健。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费用。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
首先,GDP的统计方法有些良莠不分,它把对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和有负面作用的部分都记录在案。而现实中有些促进经济发展、迎合百姓迫切需求的要素,比如充分就业、社会和谐稳定等却并不计算在GDP之内。其次,GDP计算的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至于社会成本如何、生产效益如何,产品能否销出去,报废、积压、损失多少,真正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广大居民生活的有效产品增长多少,它本身是体现不出来的。
一位德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在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累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书中最后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耳熟能详的讽刺GDP数字的笑话。有两个经济学家走在路上,看到了一坨大便,其中一个就跟他说:你把这泡屎吃了,我给你1000美元,那个觉得很划算就吃了,拿了1000美元在手里面,结果走着走着又碰到一泡大便,吃掉屎的这位就对另外一个人说:你把这泡屎吃了,我就给你1000美元,想了想他也把屎吃了,把1000美元收回来。这时两人面面相觑,进而大笑:我们两个人各吃了一泡屎,实际上“毫无所获”,但却创造了2000美元的GDP。
确实,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任何经济数字都可能有它的“陷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天灾人祸和灾后重建让GDP增长,“拉链工程”也能让GDP增长。城市不断建路修桥盖大厦,由于质量原因,没多久就要拆除翻修,马路拉链每次豁开,挖坑填坑,GDP都增加了一次。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只要你修了——最好修得质量差点,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事可干,有钱可赚了。
玩笑归玩笑,实际上没有质量的生产活动,是不可能带来社会财富的累积的。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没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形成的总额再多也不能提高国民财富。当你要拆除“豆腐渣工程”再重建时,在计算中这项“豆腐渣工程”不仅要从国民财富统计中剔除,而且为了重建又消耗了一次自然资源。从国民财富的角度看,国民财富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正像被砍伐的森林,算作了当年的GDP,但对国民财富却是负积累。靠破坏来实现高增长率,不仅实现不了发展,还会贻害无穷。
经济发展包含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说经济发展指的就是经济总量即GDP或人均GDP增加;从质上来说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结构的改善、效益的提高。就我国经济发展来看,202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多年位于世界第二位,但质量不高问题依然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把经济增速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更多依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驱动增长,无效投资甚至负效投资巨大,如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许多不应当有的拆迁、“马路工程”以及相当多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等;招商引资抱着“拣到筐里都是菜”的思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极大地危害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等,这些问题使一些地方GDP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我国的经济总量大了,但存在虚胖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好看的“面子”,更要追求实实在在的“里子”。通过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