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策时间滞后:淋浴中的误解

政策时间滞后:淋浴中的误解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里德曼以此做比喻,将政府试图稳定经济的努力形容为“淋浴中的傻子”。“淋浴中的傻子”在经济学中的规范术语叫政策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总的政策时滞。首先,政策时滞会使经济运行失衡造成的损失增大。最后,政策时滞使及时检验调控措施是否得当变得更为困难。很显然,政策时滞的客观存在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加复杂,并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策时间滞后:淋浴中的误解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讲过一个“淋浴中的傻子”的故事,傻子打开水龙头,想洗个热水澡,但是合适温度的热水出来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可是傻子等不及,觉得刚出来的水太凉了,于是调节水龙头,水终于升温,可这次出来的水又觉得太烫了,傻子接着再次调节水龙头降温,一次不行两次,可是几秒钟后出来的水又太凉了。如此周而复始,把这个傻子搞得手忙脚乱,一直在冰火间挣扎,结果就是洗不成澡。殊不知,正是他自己不断尝试改变水温的举动,造成了过犹不及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傻子洗澡的体验,当洗澡调节水温时,往往不能很快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最佳水温。原因很简单,调节水龙头想要达到的水温和我们实时所感受到的水温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阻碍了我们快速精准的判断和调节。弗里德曼以此做比喻,将政府试图稳定经济的努力形容为“淋浴中的傻子”。

“淋浴中的傻子”在经济学中的规范术语叫政策时滞。所谓政策时滞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策时滞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按时间起始划分,政策时滞包括三方面内容,即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偏差的产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偏差,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经济失衡往往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所以在偏差的萌芽阶段,人们很难觉察到细微的变化,只有当这种不协调累积到一定程度,其症状表现为日益尖锐的外部冲突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易于对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是否应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这一问题也才会提上议事日程。

决策时滞,即当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正式决定采取某种行动之间所经过的一定时间。这里包括广泛收集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拟订调控方案,最终做出决策,以及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法律程序等所花费的时间。在西方国家这个时段尤显漫长,受限于西方国家固有的政治体制,一项重要财政政策的变动,除了一般性的调查研究和政策拟定过程外,仅仅由立法机构辩论通过,就需耽搁数周甚至数月不等的时间。

效果时滞,即从开始实施某种调控措施,到该种措施产生实际效果之间需要经过的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肌体内部作用机制的传导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层层传导。比如,社会上出现了通货膨胀,政府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进行控制,这中间就有一个“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居民与企业收入、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等减少—需求量减少—通货膨胀缓解”的传导过程。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总的政策时滞。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科学的宏观调控始终是关系资源配置能否最终达到整体优化国民经济能否持续高效率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政策时滞现象的存在,对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宏观调控本身,都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政策时滞会使经济运行失衡造成的损失增大。宏观经济运行就像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出现偏差,就算发现也来不及立刻刹车,这种偏差会循着错误轨道持续扩大,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与宏观经济在误区内运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因此,越能尽快地校正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使宏观经济越早回到正确合理的轨道上,便越能减少偏差造成的损失。反之,则会使损失越大。但在现实中人们不得不承认,宏观调控中政策时滞的存在使得经济运行中的偏差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于是便相应延长了宏观经济在误区内运行的时间,增大了经济运行失常造成的损失。

其次,政策时滞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风险性。宏观调控要求决策者掌握充分信息,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可是现代经济体系日益发展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内部诸关联要素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经济肌体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在经济运行中很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热中有冷、冷中有热,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乱象,不要说政府决策者,就连经济学家有时候都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因而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调控客观上总是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换句话说,如果判断失误的话,调控不仅不会奏效,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并且这种风险由于宏观调控存在政策时滞而陡然增大。因为即便是一项正确的调控措施,从提出、通过到实施再到实际发生作用,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客观经济形势很可能已发生了变化,时过境迁以后,不仅原先正确的措施不再有效,而且还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将实际经济生活推向更为无序的境地。

比如当经济波动处于低谷期,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相应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但是由于时滞的存在,政府的扩张性政策不可能立刻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要推延时间才产生作用,但此时经济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可能已经复苏。这样,政府的扩张性政策不仅没能达到拉动经济的初衷,反而形成了政策与经济发展的错位,拉大了经济波动的波幅,使波峰到波谷之间的落差加大,导致经济更加跌宕起伏。这个过程用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来形容,那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www.xing528.com)

最后,政策时滞使及时检验调控措施是否得当变得更为困难。宏观调控不仅存在方向是否正确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措施选择是否得当的问题。因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即使方向一致的不同政策措施之间,还有着猛烈程度、实施阻力等方面的区别。就像医生面对患同一病症的病人,要想治愈当然首先药要对症,药用错了只会增加病人病情恶化的风险,其次因病人症状轻重表现不一,故而药的剂量要因人而异,服用下去后还得随时观察药后反应,以确保不出意外。理想的宏观调控措施应适合具体情况,力度适宜、震动较小、易于贯彻执行、随时能得到检验,并依据结果作及时必要的调整。但由于宏观调控存在着政策时滞,各种调控政策措施的效应均须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因而要想这种检验做到十分及时准确的反馈相当困难。

很显然,政策时滞的客观存在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加复杂,并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尽量抑制和消除“时滞”因素的不利影响,切实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从大的层面说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控与预警。监控预警太重要了,就如抗战时期,每次日军只要一出动进行扫荡,时刻守候的游击队观察哨就采取放倒消息树的方法,隔着山头逐一接力传递信息,如此这般纵深推进,为根据地的乡亲们安全转移腾出了宝贵时间。同样道理,对宏观经济的监控与预警有助于把握经济波动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制定正确有效的政策确立基础、留足空间。

建立健全监控预警系统,在于研究并设置一套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借以准确地显示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通过设立从不同时间段上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认真进行跟踪、分析形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和矛盾动向,从而及时报警,大大缩短认识滞后的时间。

指标数字出来以后,还要注重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各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准确地揭示这种联系,对于在复杂情况下迅速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有效地缩短宏观调控的决策时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广泛采用各种先进技术,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建立各种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精确的描述,进而通过经济计量模型仿真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对不同调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借以迅速及时地作出最优化决策。

另一方面宏观调控要适度超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严格地说,要完全消除政策时滞是不可能的,可行的选择只能是针对政策时滞加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预测,及早动手,尽量抵消政策时滞的不利影响,求得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对平稳。宏观调控适度超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调控时间适当前移。在调控存在政策时滞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熨平”经济波动,各项调控措施的实施在时间上就必须有一个提前量。也就是说,在经济运行还未到达“波峰”时,就应提前启动各种调控措施,以控制需求,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还未完全跌到谷底时,就应提前启动各种扩张性调控措施,刺激需求,消除市场疲软,减少停工停产和待业等,以避开过度的萧条与不景气。

再次,调控措施相机抉择。宏观调控在时间上的提前量应视各具体调控措施与方法的性质而定,最理想的莫过于提前量大体上等于效应滞后量。而各种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具有不同的效应滞后量。因此,从减少调控风险的角度考虑,便应侧重选择那些滞后量小因而调控时间提前量亦小的政策与措施,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主要宏观经济政策中,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制定和通过需经过比较复杂的程序,因而要延续较长的时间,但实施以后见效较快,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过程较为简易,但实施以后见效较为迟缓。因此,在每一轮具体的宏观调控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权衡轻重,选择在当时情况下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政策作为主要调控措施,以缩短调控提前量,降低调控的风险程度。

最后,调控操作力度逐步递减。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具体操作的力度,对调控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结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经验,较为理想的调控模式是“操作力度递减”模式。即一项调控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后,从某一时点起便有意识地渐次放松操作力度。比如,采用紧缩性信贷政策抑制总需求,在具体实施中,起初应从紧从严,坚决压下货币闸门,以有效地压缩总需求。尔后,便应有意识地逐渐放松控制力度,适当开启闸门,先对一些综合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而又资金紧缺的行业、部门、企业给予信贷资金的扶持,然后再在产业政策指导下有步骤地向更广阔的范围推进,逐渐放松银根,促使整个经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采用操作力度递减模式,可以避免宏观经济运行在越过波峰后,迅速下滑,或者走出谷底后超常膨胀,从而避免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这对减少经济生活中的震荡和由此造成的巨大损失,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尽可能平稳有序是极为有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