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宏观调控:看见的助力

政府宏观调控:看见的助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之手、政府之手。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发号施令,政府在西方社会的经济调节作用大大增强。正如市场机制并非万能、完美无缺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并且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增强,这种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显露,经济学上称之为“政府失灵”。一位经济学家曾对此警告说,“看得见的手”

政府宏观调控:看见的助力

经济活动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市场的力量,另一种是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发挥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政府的力量,则主要通过制订计划、产业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法律规制以及行政手段,将资源有目的地配置到相应领域,人们通常称之为“看得见的手”。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打造使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完美世界。倍加推崇之际,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奉为灵丹妙药,笃信自由竞争能够自动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似乎成了一艘不要舵手的航船,自行飘摇就可以到达堆满黄金的彼岸。

然而,现实经济的发展并不像当初人们设想的那般美妙。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失业等不良经济现象时有发生,打破了传统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无所不能的美妙幻觉。1929年,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大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随即又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对市场一蹶不振的光景,人们不由发出疑问,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到哪儿去了?不是说它可以“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吗?在惨痛教训面前,人们终于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市场机制并非是万能的,单纯的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诸多缺陷。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

根据对这场危机的思考,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本书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书中凯恩斯不无自信地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你们束手无策了,我这里还有救市的锦囊妙计,我举荐的这个招术叫“看得见的手”。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之手、政府之手。

在凯恩斯的书中有这样一个被后人津津乐道又争论不休的“挖坑理论”,他说: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就创造了就业机会。按照他的逻辑,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个铁锹,还得发上工资。凯恩斯举这样一个浅显的例子,是想说明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出来做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把经济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十分简单明了,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可能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财政金融政策,配合其他必要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使之达到平衡。

凯恩斯理论并非纸上谈兵,西方国家在听从凯恩斯的建议后,普遍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果然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并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30年的繁荣发展。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即由崇尚自由放任转向重视政府干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发号施令,政府在西方社会的经济调节作用大大增强。可以说国家运用经济学理论指导来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是从凯恩斯时代开始的。凯恩斯的这一套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人称为“凯恩斯主义”。

尽管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干预的力度和范围的大小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国家不应对经济运行完全袖手旁观,而应有所作为,这一点已基本上不再受人怀疑。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争论的一个大难题不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要有所作为,而是有“为”的尺度如何掌控?政府的职能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见解看法。

当前美国两大政党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问题。共和党力主政府的参与要少,诚如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所说:“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相比较,民主党则坚信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从整个美国历史来看,总体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管常常被限制在最小程度,而且即使要干预也经常是在其他措施未能奏效后而采取的“最后一步棋”。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是由其经济制度、政治环境等特定因素决定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私人资本最愿意接受的经济秩序当然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故而资本家对任何妨碍限制其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会本能地予以抵制和反对。另外,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安排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而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其干预作用无形中被弱化,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正如市场机制并非万能、完美无缺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并且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增强,这种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显露,经济学上称之为“政府失灵”。(www.xing528.com)

政府失灵首先表现为政府行为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政府官员在参与公共决策时有自私的动机。政府官员有时会从个人的得失出发,为追求选票和政绩,采取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来尽量满足选民种种不合理的要求,结果使政府财政赤字与日俱增,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最终失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外,政府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由于没有产权约束,他行动时不必担心成本问题,加之政府的公共决策往往缺乏外在监督,所以政府官员的自由度甚至比市场中私人企业家还大,这使不计成本、任性而为的政府行为不断,最终大量政府开支悄无声息地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囊。一位经济学家曾对此警告说,“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也可能变成“扒手的手”。事实也的确如此,已披露的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府“丑闻”,大都与官员直接干预经济有关,政府干预经济无形中成为官员腐败的温床。

政府失灵的第二个表现是公共决策失误。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但由于市场中信息数量庞大,政府很难完全占有,加之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还有即使政治家和官员的动机是着眼于公共利益,但限于个人的知识的不完备、掌握的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他们行为的结果也仍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并对市场经济的运作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政府和市场有着各自的优势,也都存在失灵的问题。只有二者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相互取长补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在以往施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行政机构,又是经济组织,从制订生产计划、下达生产指标到调配资源、安排就业,政府基本上无所不管。应该看到,政府强势有为,有利于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国家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实施一些重大项目,迅速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这也容易带来负面作用,表现为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太死,抑制了市场的活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几十年的追寻探求,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总体来看,政府与市场的结合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是依照市场规律投资项目,而是靠长官意志拍脑袋决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依旧盛行,靠“红头文件”隔离要素流通;一些领域仍对民间资本“明开暗禁”,民企转个圈便从“旋转门”黯然撤退;一些部门抱着审批权死死不放,使“跑部钱进”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而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场这只手还没有完全施展,政府这只手还没有收放自如,两者还没有达到“琴瑟和鸣”的最佳效果。

为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就像一句老话所说的,牛司耕、狗护家,公鸡打鸣驴拉磨。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角色。乱了轨道串了频道,带来的只是混乱和无序。

在经历长期的、动态的实践后,业已证明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配置资源的工具,在生产要素的分配、激发动力等方面具有政府不可比拟的优势。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的职能或行为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取代市场的功能去唱主角。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尽量由市场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的,尽量引入市场机制,以此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主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

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需当好三种角色:当好制度规则的制定者,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设计和规划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纠正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市场行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当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向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安全、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同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均衡配置。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利器来实现。简单通俗地说,货币政策就是央行通过调节利息、存款准备金等方法,调控货币的供应量。经济不行了,多印钞票,给市场增温。经济过热,收紧货币,给市场降降温。财政政策是指经济不好时政府就自己买买买,减少税收,给予减免优惠政策,拉动经济;经济过热时则采取加税等手段,给各行各业降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