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家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统称为资源,外延上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内容。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人力资源具有的特点:(一)生物性和社会性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因为载体是人,是一种“活”的资源,具有自身的衣食住行、繁衍生育等生物性需要。

经济学家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统称为资源,外延上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内容。对于什么是人力资源,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它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使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这些概念,尽管存在人力资源究竟是能力还是人口的分歧,但一致的是都认为人力资源一定是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同时,必须清楚的是人力资源离不开劳动,以及拥有人力资源的部门或者单位。

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中具有劳动能力及相应素质,能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口总和。对于人力资源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人力资源是人和能力素质的结合,人是能力素质的载体;人力资源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含义;人力资源包括当前和未来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但质量更为重要。

人力资源具有的特点:

(一)生物性和社会性

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因为载体是人,是一种“活”的资源,具有自身的衣食住行、繁衍生育等生物性需要。同时,“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群体和社会组织,因此,使得人力资源很自然地表现出社会属性,喜欢与人交往,具有受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具有自发性、自觉性,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外部世界主动做出反应。以人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不像其他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那样完全被动地接受人类的安排,人力资源会对管理主体的观念、行为产生自己的主观反应,或支持,或反对,或理解……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人力资源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方能更好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www.xing528.com)

(三)时效性

人从出生到死亡具有生命周期性,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使用和培训均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人从出生到能够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学习培养,而后才具有作为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素质,但是年龄的增长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素质特征的变化,从而使不同年龄的人呈现出不同的人力资源素质特征。

(四)自我管理性

人力资源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因而在被管理、被开发的同时,其本身是可以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管理的。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设置自己的职业定位,管理自己的职业路径,定位自己的成长目标和道路。

(五)连续性

就物质资源而言,人们对其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就此资源和产品而言开发到此结束。但人力资源则不同,除了前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再生产含义外,人力资源还是可连续开发的资源,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其使用过程本身就是开发过程。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经济日趋国际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把自己管理的对象视作需要不断开发的资源,不断地加以有效开发利用,才能使人的资源价值不断增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