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人们接触到的资讯量大幅提升。分众曾对此进行过数据统计,得到的数字是资讯量提升了5倍以上,远远超过了人脑承受能力的进化速度。
这种情况的出现,让信息传播从业者们举步维艰。人们每天都要接受超过大脑接受程度的庞大信息量,这便意味着很多信息无法在人们的脑海中停留,也就是所谓无效信息。由于信息不能着床或着床率太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提早步入了老年,记忆力越来越差。其实,我们的记忆力并没有退化,而是信息量太大了,导致了信息溢出现象的产生。溢出的部分便是难以记忆的部分。
新的问题由此而生。既然有那么多的信息属于溢出的无效信息,那么人们能记住的有效信息是什么?大部分人能够记住的信息有两种,一是社会重大事件和重大话题,比如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国家出台的关系自身行业或生活的相关政策、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等等。二是社会重大娱乐,比如人们关注的公众人物有了新的动态、广受好评的娱乐节目等。
这些信息之所以能被我们记住,有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原因。主动记忆是说我们对这些信息存在主观兴趣,愿意自发地去留心关注,进而形成牢固认知。被动记忆则是指这些信息总是会被大量刷屏、反复提及,听得多了自然印象慢慢加深,以至难以磨灭。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一个重大事件出现后,也许和我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我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地看到这些信息和听到相关讨论时,自然也就难以置身事外。当你点进这条新闻后,就会强迫自己观看视频、浏览图片,一不小心就被卷入其中,最后形成了大脑记忆。
能被记住的社会事件大致为以上两种,那么又有多少种商品能被消费者记住呢?比如分众的微博,上面发的几乎都是商品广告,效果如何?可能短时间内的收效确实不错,但能够真正让消费者产生深刻记忆的,实话实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原因何在?正是因为这些广告信息不属于消费者会主动关注的信息,也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仅凭分众一家确实难度很大。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过去的那些成功的广告,传播的渠道也不多,为什么就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在前文中已经提及。现在属于信息大爆炸时代,消费者每天接触的信息比过去多出太多,一个新的品牌要被记住的难度比十几年前要大很多,成本也非常高。
其实,不只是新品牌,老品牌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娃哈哈是经典品牌的代表之一,我们也许还能记得代言人王力宏和他深情款款地说出的那句“我的眼中只有你”。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娃哈哈的广告语是什么?代言人是谁?康师傅冰红茶的广告语又是什么?这些老品牌一如既往地在广告上一掷千金,然而再难以让人们记住了。
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些老品牌来说,“不动”才是最好的行动。它们需要做的是将一个广告长期投放于各种渠道,坚持“不动”。
脑白金的广告没有请什么明星大腕,也没有高科技的特技合成,画面上就是两个蹦跶着跳舞的老人。在我印象中,这两个老人跳的舞倒是不少:他们头上戴着花环,手里拿着沙锤,扭着屁股跳夏威夷草裙舞;他们穿着白色的芭蕾服跳芭蕾舞;他们甚至还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跳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不过,不管广告中两个老人的服装和舞蹈如何变,他们始终重复的都是同样的一句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www.xing528.com)
对于脑白金的广告,很多业内人士都将其评论为“没有文化底蕴,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微妙创意”的“三无广告”。那么,这个“三无广告”为什么这么火?就是因为广告中的那两个老人一直跳!
这个广告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挑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忍耐力的底线,暂且不说其软文营销,单就时不时在电视中出现的老头儿老太太跳舞的画面,就已经让众多的消费者感到索然乏味。记得当初甚至有朋友说看到脑白金广告都要吐了,但史玉柱仍然继续让这老两口“毁”人不倦——不断刷新动作,不断增加广告的播放频率,但不变的还是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很显然,脑白金广告采用的是典型的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策略,在当时似乎已经成了一道电视奇观,而脑白金广告更是成为当时的广告传奇!诚然,无论是台词、音乐还是表演,脑白金广告都不算上乘:台词不隽永,音乐背景不动人,画面不唯美,表演甚至可以说是拙劣,但凭借着史玉柱的执着,这对老头儿老太太一跳就是这么多年!
尽管脑白金广告一直居于“十大恶俗广告”的榜首,但正是这个持续不断播放的广告让消费者认准了“脑白金”这一“送礼就是送健康”的品牌,让史玉柱赚了个盆满钵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仅在该广告推出的第一年,脑白金就完成了2.5亿元的销售收入,创造了保健品广告的神话!
再举个海飞丝的例子。海飞丝的代言人是蔡依林,“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之所以是大家都能够记住的信息,就是因为它从来没有改变过。后来,海飞丝推出了一个升级版的高端产品——海飞丝丝源复活系列,将代言人换成了舒淇,投了4亿元巨资大肆宣传。结果如何?反正我对这个广告没有多少印象。
正如生活中的很多“女神”级别的女人最后往往嫁给那些死缠烂打的男人一样,“死缠烂打”其实是中国式广告投放的一大特色,也是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一种广告投放方式。匆匆忙忙地投广告,又匆匆忙忙地停广告,只能让广告费打水漂,而将广告不断地在各个渠道循环播放往往能起到更佳的效果。
全中国每年都在做广告的品牌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让广大消费者记得的有多少呢?我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将一些行业、年龄、性格各不相同的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过去一年当中做广告的品牌有哪些。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超过100个品牌,大多数人只能写出50个左右。这些能够被他们记住的品牌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在十几年之前就开始做广告,一直投放了很多年;二是每年投入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广告费用,累计花费超过50亿元人民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