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有力地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夯实了我国世界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产品质量效益等方面,还较大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担子还很重。具体来看,本研究将中国制造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一)制造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增强,整体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我国经过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最主要构成部分,也已经形成了齐全的制造业门类,且各门类之间的综合配套能力显著提升,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和企业家追求利润动机的双重刺激下,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除了生产规模显著扩大外,产品的质量标准亦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多个制造业门类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
(二)利用本土丰富的资源和要素,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明显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市场逐渐放开的前提下,中国丰富的资源被有效地动员起来,并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要素市场价格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许多要素低成本甚至是超低成本地投放到制造业生产中去,在增加制造业产出规模的同时,也为制造业企业创造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成为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形象,低价竞争也成为制造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把“利器”。
虽然近年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但中国劳动力资源仍然相对比较丰富,相较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同时,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广阔,制造业的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空间很大,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通过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仍可以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
(三)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制造还处于中下游(www.xing528.com)
尽管很多工业产品的生产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产品附加值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地位。很多制造业企业仍停留在加工装配的阶段,主要利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进行代加工或贴牌生产,在两头挤压下利润空间非常狭小,可赚取的利润很低,所以也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支持其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低端锁定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许多制造业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资所占比例偏高,在自身缺乏研发和服务能力的情况下,生产率与国外同行业的制造业企业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势。破除“微笑陷阱”的束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和拓展是中国制造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四)传统的“三高一低”生产模式仍在延续,产品构成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下,受传统工业发展观念的影响,为促进和鼓励缺乏效率的重化工业项目的快速推进,通常把要素价格压得很低,造成要素价格体系严重扭曲,从而形成高资源和资本投入、低效率企业营利的假象。[5]在1978年以后,虽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价格体系逐步建立、价格信号逐渐成为引导企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但要素特别是资源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明显滞后,同时受到各地区过度注重工业化的速度这一落后观念影响,致使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而产出低效率的情形。照目前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中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供给能力明显不可持续。若不能有效改善我国能源消耗水平,我国GDP要达到美国水平,全世界的石油和煤炭都用来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估计还不够消耗。[6]
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数量扩张过程中,整个产业发展质量和层次受到很大抑制,导致中国虽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却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高精尖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厂商或老百姓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之间结构性矛盾凸显。比如在存在相关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高科技、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却很稀缺,这一方面导致许多先进制造业生产中所需的中间投入品不得不依靠从国际市场进口,另一方面也致使老百姓去其他国家抢购马桶盖、抢购奶粉等情况的出现。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近期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力图扭转和改变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
(五)中国制造存在重生产、轻服务的传统和倾向
多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重视产品的生产规模,却忽视产品上所附加的服务成分。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凡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上都能销售出去。但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以及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富有个性化或异质性的产品,而个性化或异质性产品往往附加着更多的服务成分,能够给消费者的消费带来更多的舒适、便利和价值增值。所以,伴随着市场需求层次和结构的变化,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理念也要适时地改变,从传统的只重视生产转向重视生产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