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正以较快的速度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总的经济体量中亦只占有较小的份额,经济规模不大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高水平且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够,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管制较多,以至于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动力和压力、缺乏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支撑等。
(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
由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至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相对于经济总量来看仍然较小,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2]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7.66%,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也仅为37.63%。所以,相对于经济需求来说,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明显不足、发展滞后、供给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以至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结构来看,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态仍占明显优势,比如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44%,金融业占比14.93%,而代表了新兴业态的信息服务、专业性商务服务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49%。所以传统生产性服务部门依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且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而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高端知识型及技术型生产性服务发展明显不足且业务供给范围较窄,而这些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恰恰是提升制造业以及相关服务业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关键内容,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缺乏高水平且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通常来说,哪个领域开放得较早,哪个领域的竞争程度就较强,哪个领域的发展也就较快。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乃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与该领域的开放程度低有关。因为一个领域越是封闭式发展,就越具有完全垄断的市场特征,在缺乏外部竞争者充分有效“搅局”的情况下,越容易致使这些领域缺乏改善或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使得该领域长期陷入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率低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开放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有将近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向外资全部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3]但综合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远低于制造业,且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还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比如外资准入资格、业务类型、股权比例等,所以生产性服务业乃至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水平和范围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缺乏外部竞争者的进入致使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很难形成高水平、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这反过来又使得企业在面临较好的市场机会不能有效把握。在大量外资企业或国内高层次制造业向市场采购相关生产性服务时,多优先考虑使用有资质、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高的生产性服务跨国公司,这显然会影响国内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层次较低、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看,其本身大多数是从制造业中独立分化出来的,所以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母体”,而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经过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之后再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去又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生产、运营效率,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互补性融合的演化趋势将更加凸显。(www.xing528.com)
但是,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有情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格局还远没有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化分工不够细,且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异质化特征不明显,以至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导致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创新能力弱,服务产品的知识含量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所以生产性服务企业供给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业企业对异质化服务的专业性需求,特别是满足不了制造业企业或其他市场主体对中高端服务的中间需求。与此同时,缺乏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支撑的生产性服务本身标准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服务价格相对较高,这也会抑制其他企业外购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不足。在我国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不高,以至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整体层次不高。很多企业是“两头在外”,主要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型产品生产,在整个价值链上多属于加工装配制造环节,而从事高端或高品质产品制造的企业比例不高,以至于整体上制造业企业对研发设计服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专业性商务服务的中间支出比例很小,这严重压缩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依然延续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组织模式,通过服务外包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观念淡薄,亦或对外部市场供给的服务产品缺乏信任,这事实上也抑制了生产性服务市场秩序的自然扩展,减少了生产性服务市场的中间需求。另外,有特色和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这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功能的发挥,从而间接地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四)生产性服务行业管制较多以至于该行业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动力和压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不仅需强调对外资开放,同时也应强调对内开放。近年来,虽然服务业的体制束缚的坚冰已逐渐打破,但要真正为服务业的发展创设一个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市场秩序还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行业垄断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市场准入限制较多、门槛较高,这进而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不充分,市场充分竞争带来的“鲶鱼效应”不明显。尤其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如金融、通信、交通等行业仍存在进入限制或存在较大的行业垄断势力,既得利益难以打破,行政垄断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长期受体制政策保护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内的各主体既没有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以及供给更优质的创新型产品的动力,也缺乏市场竞争带来的“生于忧患”的无形压力,极易出现“死于安乐”的现象,这显然极大地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些意见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开创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和思路,也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领。[4]
(五)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支持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投入,因为只有具有高水平的服务团队,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多优质的高标准的异质性、个性化服务产品,也才能在行业内积累起更多的企业声誉和客户群体,所以,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和打造过硬的服务能力的关键法宝。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受“重制造、轻服务”观念的浸染和熏陶,以至于在人才的培养上长期重视生产制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专业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也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较强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结构脱节的不合理现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