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致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三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90年代经历了短暂下降后又表现出继续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缓慢,直到2012年,第三产业的占比才稍微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基本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4年、2004年至今。
(一)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境,为了改变经济发展的困局以及解决大量回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从中央到部分地方政府对经济管制的程度开始有所降低,服务业部门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再加上处于“边缘地带”的民营经济以及乡镇企业在沿海地区发展壮大,这些新的经济成分在发展过程中对生产性服务产生一定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空间由此得到拓展,像物流、金融以及相关市场中介服务等部门不断发展壮大。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较快成长壮大,新兴业态开始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类型不断多元化,企业规模亦不断扩大,加之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整个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而这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奠定了需求基础。同时,伴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提高运营效率,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转而使用外部供给的相关专业性服务。所以,相比于以往,在这一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增强、业态开始多元化,新的部门不断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为制造业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www.xing528.com)
但整体来看,由于这一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制造业企业多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制造和组装生产层面,产业层次较低,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多以交通运输、物流和传统的金融服务为主,而对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以及其他知识性较强的专业化商务服务需求较少。所以,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和模式不仅限制了对外部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强度以及需求层次,也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化程度、专业化水平以及运营效率得不到较快提高。
(三)2004年至今,生产性服务业平稳增长,现代服务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004年以后,中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端或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加之信息化对制造业各部门的渗透越来越广泛,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机会增多,这也使得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发展的部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制造业企业对高级生产性服务需求增强,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服务外包和产业聚集不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新业态的成长壮大,也进一步促使面临诸多竞争的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这些新兴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较快发展也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