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一类的古典经济学家通常把提供服务产品的劳动看做是非生产性劳动,以至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延续了这种看法,仅把创造有形物质财富的劳动看作是生产性的。产生这种偏见既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有关,更与人们对商品本身属性缺乏深入理解以至于不能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关。事实上,服务这种无形产品也是具有生产性的,比如生产性服务就是促进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之前,受到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无形服务产品的认识严重不足,甚至还存在偏见。当时领导层深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把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工业化,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是当时最重要目标和最迫切的任务,这严重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导致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从图4-1可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1年左右,中国服务业经历了恢复性发展,但随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持续处于低位发展状态,从1952年的28.2%下降到1978年的23.4%(服务业的就业占比也仅在10%左右),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比则持续上升。因此,第三产业如此的发展现状既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也与当时片面强调和偏好公有制经济并过度限制私营经济发展有关,因为第三产业中的许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形态多具有门类广泛且规模不大的特征。
图4-1 改革开放前中国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构成状况(www.xing528.com)
由于改革开放前服务业的整体规模较小,且包含的服务门类基本上都是与生活性服务供给相关,加之制造业企业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国营企业,所以以满足企业中间需求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土壤基本不存在,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