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求结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需求结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后工业化时期,受专业化效应、规模效应和自我增强机制的影响,服务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之于制造业来说更突出。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优化的需求结构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需求结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农业的比重必然下降,制造业的比重也会下降——但制造业发展质量会不断提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则会不断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结构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中间投入行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会对生产性服务产生中间需求,但一般来说,农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率较小(3%—5%)[10],在工业化中后期对生产性服务需求较多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自身。而在每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中社会分工程度存在的差异使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一)制造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及内部结构的差异会影响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规模和内部结构

工业化阶段是分工深化和生产迂回程度迅速提高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20世纪早期兴起的以规模化、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工业生产福特主义(Fordism)逐渐瓦解,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分散化、个性化的柔性生产、精益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温特尔主义(Wintelism)不断涌现。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规模化、标准化到定制生产,生产环节和业务单元模块化和外包趋势日益增强,包含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在内的企业间网络化、模块化分工逐渐成为主要的分工形式。在新的分工模式里,制造业企业利润或价值增值主要源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即以产品研发和设计等为代表的上游阶段以及以营销、物流和售后增值服务为代表的下游阶段,因此企业向消费者出售的不仅仅是一件有形的产品而是包含众多服务在内的“产品-服务包”。而在此过程中,企业会将一些自身不具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从而扩大市场规模,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充分的市场需求。

另外,在制造业内部,不同类型的制造业部门产业特征也不相同,因而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种类和需求强度也不一样,这也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不同国家不同的制造业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到对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程度,进而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11]从图3-1可看出,对应着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的发展的不同类型,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经济主导形式的情况下,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对物流以及批发服务需求较多、发展较快;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常规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量较大、对新兴生产性服务需求较快增长,但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而到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对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密集的专业化商务服务业(KIBS)以及现代金融业需求强劲,而常规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较大。

图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演变[12](www.xing528.com)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也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构成和发展

在工业化时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随着人均收入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服务业内部不同类型的服务种类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总的演变趋势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服务业内部的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服务外包化趋势明显。而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互动除了受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影响外,还受到“自我增强机制”(self-enforcing mechanism)的影响,这种自我增强机制源自服务业各关联环节之间知识信息交流所产生的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在后工业化时期,受专业化效应、规模效应和自我增强机制的影响,服务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之于制造业来说更突出。现有实证研究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服务业自身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过工农业之和[13],来自服务业内部的中间需求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以上(四、五、六)分析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受到来自需求端因素的影响,市场范围、市场容量的大小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市场规模,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则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常来说,较大的需求规模和不断调整的需求结构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市场空间和较丰富的市场机会。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迂回程度加深、生产链条不断延伸,企业间网络化、模块化分工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企业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市场需求。

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主要源于对专业化知识的需求以及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需要,这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特点直接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KIBS[14])的主要特征是知识资本、信息资本和人力资本高度密集,被称为“专家”的集合体,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强除了以上因素外还受到一些准成本或非成本因素的影响,如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制度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弹性生产、外部技术快速变化以及管理复杂程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技术环境里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权衡成本和准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服务外包或外购对许多企业来说仍是一个较理性的选择。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优化的需求结构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