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所占比重都不断提高,经济服务化进程加速。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其他产业生产投入重要内容的服务类中间投入要素持续增加。
(一)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表述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是采用市场化渠道供给的生产性服务,主要用作生产其他有形产品或提供无形服务所必需的中间投入类服务,这类服务专业性程度比较高、以知识元素密集为其重要特点。Machlup认为生产性服务应该是进行知识生产的行业,供给各种专业知识,并且这种知识产业的产出具有无形性,其统计指标具有难以衡量性。[1]在研究服务业构成及其具体分类时,Greenfield(1966)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并从“服务对象”是否是最终消费者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要面向生产企业而非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产业。这一定义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的性质。[2]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用作其他部门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这一特征在学界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用于满足中间投入而非用来满足终端市场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其主要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角色。格鲁伯和沃克亦进一步强调把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更多地增加到生产组织中去,将有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进而促使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持续提升。[3]Hansen指出发挥着重要中间功能的生产性服务,其范围既包括上游的研发及其他活动也包括下游的市场和其他相关服务活动等。[4]Jullef进一步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要依靠制造业为其提供需求,且具有传统服务业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可以和传统服务业相区别。[5]Coffer指出,广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公司与组织的运营中被用来满足普通性消费的功能性服务。[6]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李江帆[7]、;江小涓[8]、;程大中[9]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特征和功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学界逐渐对生产性服务形成大致相似的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指那些被用作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部门,其发展与制造业等部门产生的中间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www.xing528.com)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关于服务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Mills和Shostack[10]指出:服务本身是无形的;服务更像一种过程或活动,而不是一种物体;对于服务来说,生产和服务是同时发生的;服务的生产是同顾客共同完成的;服务具有异质性。因此,通常认为服务具有以下特征:非实物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不可储存性及不可传递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具有服务业所体现出来的这些基本特征。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服务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以下特征:(1)产出的无形性:作为服务业的一类,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无形产出,能够体现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2)中间投入特征:生产性服务是一种中间投入,体现为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的生产成本;(3)生产性服务具有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4)与服务对象的空间可分性:提供生产性服务不受空间限制,可以进行跨地区、跨国转移。[11]另外生产性服务的提供一般基于规模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一旦获得,其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同时,生产性服务还具有定制化(customized)或异质性的特点,主要用于解决客户面临的特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