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现将本书的基本框架概括如下:导论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因素及运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现实选择;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以及运用计量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求证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现实状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趋势,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定量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及其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情况,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包括对典型国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和现实路径,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和借鉴);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拓展。本书总体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框架结构
【注释】
[1]富克斯.服务经济学[M].许微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刘继国,李江帆.2007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
[3]Vander mer 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2-324.(www.xing528.com)
[4]王建军.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110.
[5]毕斗斗.西方现代服务业的成长路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9(3).
[6]程大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4.
[7]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出卖的是“硬苦力”[J].新财富杂志,200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