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同时也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增长之谜。但是,尽管还没有得到完全令人信服的证据,笔者相信改革与开放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经济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波动趋势的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同时也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增长之谜。基于此,众多文献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进行了研究,但是至今没有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变量众多而相互纠结,甚至不能明确地界定,这是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障碍。但是,尽管还没有得到完全令人信服的证据,笔者相信改革与开放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改革和开放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一个统一过程,改革是为了促进开放,而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经济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波动趋势的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描述性分析。当然,这一部分的描述性分析只能包含那些具有直接的增长与波动效应的经济开放政策与措施,而对于诸如专业化、规模经济、竞争效应等间接经济增长、波动效应则难以利用简单的描述进行分析。基于此,在分析经济增长效应时本书主要强调对外贸易和FDI的作用;在分析经济波动的效应时本书则主要强调贸易和金融开放的作用。

1.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中的作用分析

对外贸易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能够对经济产生直接拉动作用的只能是出口,所以这里只关注出口。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出口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2年,在这个阶段,出口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创汇上,通过扩大出口中国获得了进口经济发展中所需的设备和技术的资金,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国内的供需结构开始发生逆转,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过剩的产品需要通过出口来实现其价值,所以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出口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且出口增长率总是大于中国GDP的增长率也说明了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日益提高。

图8.5利用线形图描述了1980—2008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端点为正方形的虚线表示的是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副坐标轴)。从图8.5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尽管在1980—2008年间出口依存度存在着一些时期的波动,但是总的来说它是快速上升的。1980年时,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只有6%,但是它随后就不断升高。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口依存度更是快速上升,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37.5%的高位。也就是说中国每年生产的产品中,有37.5%的产品都是用于出口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经济大国而言,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比例。由于一国生产的产品只有消费、投资和出口三种用途,出口依存度的提高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或者说是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次,端点为菱形的实线(主坐标轴)表示的是出口增长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5]从图8.5中可以看到,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是它依然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到的趋势线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个趋势。

图8.5 1980—2008年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重要性的增加导致了中国更加容易受到国外经济波动的影响,但它同时也提供了熨平经济波动的渠道。一方面,国外需求的变动会对中国的GDP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渠道,世界经济波动,尤其是与中国经贸关系比较紧密的经济体的经济波动便很容易传导到中国。图8.6展示了1980—2008年中国出口和GDP环比增长率的走势,只是从主观上很难从图中看出出口与GDP的相关关系。尤其是1992年至今,从图中得到的直观感受是出口增长率波动很大,但是经济增长率却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具体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就可以看到两者的相关系数在整个时期为0.113 2,而在1980—1992年、1992—1997年、1997—2008年三个阶段则分别为-0.102 2、0.123 6、0.567 0。这说明两者的波动实际上是相关的,而且相关性在不断增强。在图8.6中不能看到明显的相关性有两点原因:一是虽然出口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它只是边际作用很高,消费和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还是相对比较大,所以总体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二是因为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来拉动内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出口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图8.6 中国GDP与出口增长率

具体而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不过,通过拉动内需和“千方百计扩大出口”,1998—1999年中国GDP下降并不是很明显。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粮食、能源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扬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给中国造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则更明显,从图8.6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重要性的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投资拉动,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可持续性降低。

2.FDI在中国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中的作用分析

FDI同样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其波动也会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FDI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另一方面,只有外国直接投资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这里重点讨论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从图8.7中可以看到,总的来说,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总体上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势头。尤其是1992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虽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随后两三年里中国实际利用的FDI有所减少,但是2001年便出现强劲反弹,而且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更加快速地增长。

图8.7 1985—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www.xing528.com)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国利用外资最为重要的形式。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FDI直接形成投资,弥补了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一直以来投资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投资资金大于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不足的双缺口一直存在,所以尽管这一时期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上不多,但是却具有更大的相对重要性。而在1992—1997年间,FDI在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一直占据很大的比重,在1994年甚至达到了17.1%的水平(见图8.8)。1998年至今,虽然从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FDI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但是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而不是FDI绝对水平的下降。相反,在这一期间中国吸收的FDI数额一直很高。其次,FDI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力量,它通过促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影响。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这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的大幅上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1991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额为120.47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6.75%,而到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 953.71亿美元和57.1%。从实证方面来说,罗余才、严俊(2002)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GDP就会增加0.396 7个百分点,这说明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图8.8 1985—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

另一方面,虽然FDI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国经济波动形成影响,但是FDI的特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调整,所以它对中国的短期经济波动没有很大的影响。从图8.7中也只能看到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FDI有短暂的下滑,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经济波动,但这种影响依然是有限的。

3.金融开放在中国经济波动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一直对证券投资和跨国银行贷款进行比较严格的管制,而且中国利用外资主要以FDI为主,所以一直以来尽管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波动中也有着特定的作用,但这些作用一般都是通过和它们交织在一起的对外贸易、FDI等经济开放的其他方面发挥作用的,直接的作用很有限。只是到了2001年末,尤其是2006年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权利(QFII)之后,中国的股市才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资的影响。

4.开放条件下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的一些其他现象

本书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经济开放的方面都是正常的经济开放渠道,但事实上,经济开放还会导致一些通过非正常渠道实现的货物或资本流动,并主要是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性影响。本书在第3章对经济开放进行理论分析时就已经明确地提到的通过虚假的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而实现的非法资本流动就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根据资金流出和流入的不同,一般分别称之为资本外逃和热钱。就中国而言,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资本外逃和热钱涌入。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中国投机性资本流动的方向主要为资本外逃。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种资本外逃达到了高峰(见表8.1)。而2003年,尤其是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热钱又反向涌入中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这些热钱又呈现撤离的趋势。这些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表8.1 1994—2001年中国FDI与资本外逃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罗长远,张军(2008:27—42)。

综上,对外经济开放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波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反过来,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快速增长也是中国更加坚定地坚持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依据。虽然在国外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时,有一些人对经济开放提出质疑,但是中央政府一次次强调要坚持对外(经济)开放的基本政策不动摇,要不断地扩大开放。[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