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科学饲养泥鳅并防治常见病害?

如何科学饲养泥鳅并防治常见病害?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殖宜采用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的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22%~26%。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

如何科学饲养泥鳅并防治常见病害?

1.饲料

泥鳅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各种浮游动、植物腐殖质、植物碎片、种子、底栖动物等。鱼粉血粉、谷物、米糠、麸皮、豆饼、菜饼等各种人工饲料也能很好地利用。养殖宜采用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的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22%~26%。为满足泥鳅生长需要,提高泥鳅产量,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喂浮性颗粒饲料,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达到35%以上,同时饲料卫生指标及限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规定。

2.投饵方法

泥鳅苗种放养后,投喂颗粒饲料。每次投饵时严格按照“四定”要求(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进行投喂,饵料投在环沟中。水温高于30℃、低于l5℃时可少投喂或不投喂。7—8月是泥鳅生长旺季,每天2次,早上9时和下午5时左右各一次,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8%~10%,早晚投喂量分配为早上60%,晚上40%。高温酷热天气只在晚上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3%~5%。9—10月,饲料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米糠等)为主,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2%~4%,早晚投喂量分配为早上40%,晚上60%。秋末之后,泥鳅摄食量减少,日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2%左右。

设置的食台上,每1/15公顷设直径50厘米的圆形食台5~6个。做到不投喂变质饵料,饵料组成相对稳定。投喂量在一段时期内要相对恒定,具体定量根据天气、温度、水质、鱼类活动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3.水质调控(www.xing528.com)

稻田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10~15厘米的水深,并保持一定的肥度,过肥要及时换水,过淡要补充肥料。一般3—5月和10月后每10~15天换水一次,5—6月每7~10天换水一次,7—9月每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水量的1/4左右。定期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另外,还要注意水温监测,夏季水温过高时可采用加深田水的方法调控水温。

4.鱼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故在养殖过程中一般很少有疾病发生,鱼病防治工作一般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坚持健康养殖,按规程操作,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是苗种消毒,即苗种下田前用5%的食盐水或0.1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鳅体10~15分钟;二是定期消毒,每隔10~15天使用15~20千克/亩的生石灰兑水化浆全池泼洒,每月调节池水pH至微碱性1~2次,或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寄生虫主要危害苗种,可采用0.7微克/升浓度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来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用0.3毫克/升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而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等通常由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擦伤鱼体和水质恶化等因素诱发,可采用0.3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或0.8~1.0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并结合用10毫克/升的土霉素浸泡消毒加以防治。

5.日常管理

坚持勤巡田检查,观察水质、鱼类活动情况,注意防逃、防盗,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做好日常纪录。每天坚持早、晚巡田,观察泥鳅摄食是否正常、是否有浮头,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拦鱼栅是否堵塞、松动,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更要注意仔细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止敌害生物(如水蛇、鸭等)入田。经常整修、加固田埂,注意检查进、排水口的拦鱼设施,有损坏时要及时修补。当水温超过30℃时,要经常换入清水,并增加水体深度,严防被农药污染的水体入田。如泥鳅时常游到水面“换气”或在水面游动,表明要注入新水和停止施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