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验区概况和试验设计
试验地选择在天门市四海集团沉湖基地。大气、土壤、灌溉水等环境条件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54天,沉湖拥有优质一级土壤,成土母质为湖沼沉积物和湖积冲积物,质地为均质中壤,养分含量高,具有良好的保肥供肥性能,耕性好。
图1 试验田——天门市四海集团沉湖基地
试验设处理Ⅰ为水稻单作系统,处理Ⅱ为稻—泥鳅①,处理Ⅲ为稻—泥鳅②,处理Ⅳ为稻—泥鳅③,共4种生态系统,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个生态系统面积约为5亩,其间筑田埂,实行单排单灌。Ⅱ,Ⅲ,Ⅳ生态系统各放鳅种3万尾/亩,2万尾/亩,1万尾/亩,鳅苗规格为800尾/斤。
2.稻田选择与改造
稻田套养泥鳅,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天旱不干,大雨不淹,保水能力强,土壤较肥沃的稻田。本次试验田块选择在天门市四海集团沉湖基地,12块田地,总面积150亩。稻田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泥层20厘米,土壤保水性较好。
稻田田埂加高加宽加固,应高出水面20厘米以上,为避免泥鳅外逃其内侧斜面采用水泥固化。进排水口应用网布扎牢,防止泥鳅逃逸。稻田四周开挖宽100厘米,深80厘米的鱼沟,并在稻田最低面开挖宽200厘米、深100~120厘米的鱼溜。鱼沟、鱼溜约占稻田面积的10%。稻田应向鱼溜和排水口倾斜,鱼溜底部铺设密眼网。
图2 稻田改造
3.水稻栽种
选择抗倒伏、高产、耐肥的优质杂交稻,试验品种为鄂中五号。水稻栽培按NY/T5117-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秧苗移栽时间为2016年6月11日,株行距30×15厘米,每穴栽插4~5株。插秧时田间保持水层5厘米左右,插秧后至分蘖期保持水层7~10厘米,分蘖后至成熟前根据稻株高度控制灌水深度在10~20厘米,水稻成熟后排水落干。插秧前每个生态系统施生物有机肥40千克/亩,水稻返青后追施尿素20斤/亩。基本上水稻的后期生长过程,泥鳅的代谢物可以提供水稻土壤中的肥力,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施肥。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养分不均衡的现象需要适当施肥。这时应考虑肥效对泥鳅的影响,尽量选择生物肥或投放对泥鳅没有不良反应的安全肥进行施用。水稻生长期间未见病害发生。10月25日水稻成熟,11月5日收割。
图3 水稻栽种
4.泥鳅放养(www.xing528.com)
泥鳅苗均来自四海集团泥鳅原种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控制在6厘米左右。泥鳅品种为大鳞副。泥鳅养殖按NY/T5055-2001稻田养鱼技术规范操作。2016年7月1日按试验设计将鳅种放入相应的生态系统。鳅种放入后,Ⅱ、Ⅲ、Ⅳ生态系统每天投喂2次泥鳅专用配方饵料,分别在早上5:30和下午6:30。每个生态系统每次投喂量按泥鳅体重的5%~6%(随泥鳅体重增加而增加)。养殖期间泥鳅未发生病害,没有使用化学药物。9月17日开始捕捞泥鳅。泥鳅收获方法比较灵活,有药物驱捕、干塘捕、网捕以及笼捕等。本试验采用最常使用的笼捕法。笼捕法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设计而成,将笼放于水稻田间环沟内,将蚕蛹或油炒米糖等泥鳅喜食的饵料放置在笼中进行诱捕。泥鳅抓捕用的编织笼多为芦苇材质,规格选用圆底直径10厘米,高度40厘米的桶,里面放置锥形漏斗。夜间进行收获,捕抓频率为3小时/次,有效捕抓可达到八成左右。
图4 投放鳅苗及捕获成鳅
5.测定内容与方法
(1)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分别取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分表层(0~10厘米)和下层(10~20厘米)采集各生态系统采耕作层土壤。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电位法(土水比为1∶2.5)测定土壤pH,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质含量,扩散吸收法测定碱解氮,碳酸氢钠法测定速效磷,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稻米和土壤中的硒。
图5 土壤采样及预处理
(2)产量与产量构成
水稻成熟时分系统考种、测产、收获。于成熟期从每小区中心选取5平方米作为测产区,从测产区选取长势均匀的10蔸考查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余单打单收,晒干,测定稻谷重量和含水量,再折算成含水量14%的实际产量。
(3)稻谷品质及食用安全性检测
水稻成熟后,将稻谷晾晒后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直链淀粉、蛋白质、胶稠度、部分农药残留物(甲胺磷、杀螟硫磷、三唑磷、克百威)及部分重金属(铅、无机砷、汞、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