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稻田养鳅:传统现代化合一的生态效益

稻田养鳅:传统现代化合一的生态效益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生态效益稻田养鳅是一种集传统和现代化于一身的农业生态系统,传统表现在种植水稻和养殖泥鳅的作业方式,现代化体现在稻田养殖的生态效益上。

稻田养鳅:传统现代化合一的生态效益

单季稻的生长时期一般在5—10月,这期间正是泥鳅的生长旺盛期,水稻种植与养殖泥鳅的结合既是两者对共同的生态因子——水的趋同反映,又是两者互惠互利和谐共存的模式。稻田养殖在不破坏农田的基本结构,不影响农田的基本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显著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稻田养殖与单纯种稻的大田相比,价值明显增加,体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

1.生态效益

稻田养鳅是一种集传统和现代化于一身的农业生态系统,传统表现在种植水稻和养殖泥鳅的作业方式,现代化体现在稻田养殖的生态效益上。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稻产量受杂草、水稻害虫微生物病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实验证明稻田养鳅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稻田养鳅除草效果明显,与水稻单种相比,稻鳅共生田里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减少了82.4%和88.9%,比农药除草效果还要好;稻田养鳅防虫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稻飞虱和泥包虫等常见害虫;鱼类会争食带有纹枯病菌核、菌丝的易腐烂叶鞘,从而达到及时清除病原,延缓水稻病情扩展的目的。

稻鳅共生系统中,鳅吃进的杂草中30%~40%转化成自身能量,还有60%~70%以上以粪便形式排泄回田,起到积肥、增肥作用。有试验结果显示,养鳅田比非养鳅田有机质增加0.4倍,全氮增加0.5倍,速效钾增加0.6倍,速效磷增加1.3倍。研究证实由于稻田中鳅的活动能起到松土、增温、增氧,使土壤通气性增强以及根系活力增强等作用,使得稻穗长,颗粒多,籽粒饱满,水稻增产。因此稻田养殖具有控草、控虫、控病效应,能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植株生长,改善稻田水体环境。

2.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稻鳅共生,耕养结合,实现了一田多用,提升了稻田经济价值。稻田养殖可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节约水稻种植成本,不仅不影响水稻生长,还能提高水稻产品质量,增产水产品产出,使稻田养殖的总收入和净收入都得到提高。2013年、2014年陈灿等人研究了湖南浏阳生态条件下稻田养鳅模式的经济效益,泥鳅大小为3~4厘米,投放密度为20万尾/公顷,经过90天的稻鳅共生养殖,泥鳅长度约为9厘米,两年分别收获泥鳅产量为为855千克/公顷(2013年)和1110千克/公顷(2014年),稻谷平均产量分别为6573千克/公顷(2013年)和5977千克/公顷(2014年),两年利润分别为16527元/公顷和22620元/公顷,平均利润19573元/公顷,比单种水稻的平均利润(1464元/公顷)提高了12.36倍。2013年叶翚在福建山区南平进行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研究,其中在稻田养殖泥鳅示范项目中,泥鳅投放密度为1万尾/亩,经过110天的稻鳅共生养殖,泥鳅产量为15.5千克/亩,稻谷产量为426.8千克/亩,利润为920元/亩,比单种水稻产量(469.9千克/亩)减少了9.2%,但利润(542元/亩)提高了0.7倍。

3.社会效益

开展稻田养殖泥鳅技术,开发泥鳅加工的产业链,可以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同时提高农田的综合效应,提高农民收入。另外稻田养殖可稳定地方水产品供应,满足“菜篮子”需求,为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高效生态的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大大减少,提高了稻谷和泥鳅的品质,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无公害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