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汽车普及与城市交通的关联性

汽车普及与城市交通的关联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车辆的移动不是城市交通的最终目的,其运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③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私人汽车与公共交通的协调使用才能有助于交通协调发展。

汽车普及与城市交通的关联性

1.1.1 城市和城市化

城市的概念表述很多,迄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例如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我国《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城市的作用做了阐述,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枝木、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及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世界发展报告2009: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也指出,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和减少分割是经济成功的基础。同时,该报告也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不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城市因市而立。城市作为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和各种生产资料在城市的聚集,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城市系统的管理就是要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城市系统的运行涉及大量子系统及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其中含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好的市场准入。城市化的发展能促进人口转移、产业调整、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由于城市规模、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城市规划落后以及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根据《中国社会蓝皮书》,我国截至2011年年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1.1.2 城市交通与城市

城市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独立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作为一个系统,城市交通的运行必然有其规律,存在良性运行、中性运行与恶性运行等运行情况。车辆的移动不是城市交通的最终目的,其运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因此,评价城市交通的运行情况如何不是去看城市交通设施数量、交通工具种类,而是要看人们的日常移动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来自城市交通的压力。一个处于良性运行状态的城市交通的标准应该是安全、高效、舒适、选择性好、出行费用低。当然,这个运行标准是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理想标准,但在现实中,这个标准并不容易达到;相反,中性运行(一般状态,未达到理想标准)甚至恶性运行状态,反而是城市交通系统经常表现出来的运行状态,即所谓的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既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更是社会、经济、科学进步的结果。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口大规模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及经济上的聚集效益,知识信息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科学的发达。同时,人口的高度聚集也伴随着交通、居住、环境、能源等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城市中的“人-车-路”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不协调或冲突的结果。

城市交通的基本原则如下。(www.xing528.com)

①保障各群体的通达性——需要提供各种交通工具。

②保障各群体自由移动的权力——自由移动,不强制,可引导。

③高效性——对各群体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和调节。

1.1.3 汽车与城市交通

176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1886年德国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第一辆汽车诞生了。汽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作用到现在的多功能电子控制,被称为四个轮子上的电脑。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

①汽车推动了城市交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交通体系机动化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

②作为点对点交通,汽车是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哪种交通工具,上门运输都需要汽车来完成。

③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私人汽车与公共交通的协调使用才能有助于交通协调发展。

当汽车普及到上升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力量,当汽车改变城市交通结构与交通模式的同时,也带了困扰世界各国的问题——交通拥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