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大规模进入社会最先发生在美国,正是因为汽车在社会中的高度普及,美国才被人们称为“车轮上的国家”。
20世纪初,随着福特T型车在美国实现大规模生产,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1909年,T型车最初价格为850美元,到1913年价格降至540美元,当时汽车装配线工人可以用四个月工资买一辆T型车。到20世纪20年代,汽车价格已经降至260美元[1]。随着汽车价格大幅下降,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美国社会,1925年美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744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150辆,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60辆。到1950年,美国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超过100辆,意味着美国平均一个家庭拥有了一辆汽车。
随着汽车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汽车对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汽车作为更加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大多数美国城市中,使用内燃机的小轿车开始取代有轨电车成为最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
便捷高效的汽车交通推动了城市空间向外扩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城市人口大规模向郊区转移,而汽车在美国居民生活郊区化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生活在郊区,美国家庭妇女需要开车购物、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到1975年,美国2.13亿人口中有73%居住在大都市的周边区域。商业也开始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转移,拥有充足停车位的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开始出现,郊区化的购物中心逐步增加。以洛杉矶为例,20世纪30年代中心城区占据了全部零售贸易的75%,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例下降到8%[2]。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开始进入到艺术创作中,包括音乐、小说以及电影。1905—1908年,有超过120首歌曲是以汽车为主题的。与汽车相关的新的社会事物开始出现,汽车银行、汽车旅馆、汽车电影院等进入美国人们的生活,把车停在巨大的电影幕布前舒适地观看电影成为美国青少年的热点。对于美国人来说,汽车是人生的里程碑,开着人生第一辆汽车与女孩约会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汽车本是无生命的机器,在汽车与社会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汽车与人密不可分,汽车融入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中,一个以汽车为象征的美国文化逐步形成。(www.xing528.com)
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也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1961年,日本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0辆,到1970年,千人汽车保有量增长到140辆。汽车大规模进入社会引发了类似美国的诸多社会变化。日本国语研究所在翻译“Motoriza-tion”一词时,提出了“車社会化”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社会现象,着重强调汽车普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生活节奏等。
从理论上讲,汽车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社会一词没有十分正式明确的定义,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的本质时提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3],人与人之间通过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等多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社会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形态。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自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社会生活的各种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具有不断发展进步的特征。从宏观层面而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整体变革。从微观层面而言,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微调,如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器时代,又进一步发展到铁器时代;制造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从农耕社会发展到机器社会,随后又发展到信息社会。每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交通工具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交通工具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直立行走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依靠双脚成为人类最为原始的出行方式。直到人类开始驯服野马后,马成为人类几千年发展史中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向我们形象地展现出马在古代中国交通的缩影。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快速交通带入蒸汽机时代,蒸汽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地区经济交往和人员往来,人类社会也随之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乘坐轮船、火车等到达更远的城市。内燃机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科技成果,由于不依赖于固定的轨道,汽车成为一种代表自由、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得到广泛的接受,并深刻地影响、改变了社会。
总之,汽车社会是汽车渗透和融入社会以后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是一个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各方面在内的都含有汽车特征的新型社会体系,其典型特征是汽车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载体。汽车的普及扩展了人们的出行空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且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