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户底子薄,救助理念消极
龙庆乡以种养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贫困民族农业乡。据乡政府2016年工作统计,目前,全乡贫困行政村有8个、贫困户1365户、贫困人口4635人。由于该乡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大多数彝族居民不愿外出打工,希望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致使这部分居民最低生活标准难以得到保障。此外,由于彝族、壮族居民居住在山间,龙庆乡山地多平地少,山谷幽深,人少地多,壮族居民一直延续着壮族特有的稻作生活,收入来源单一,“靠天吃饭”,因此造成了农户底子薄弱,贫困程度深的现状。加之部分居民受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不愿过多接受外来文化,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缺乏竞争合作意识,脱贫致富、寻求发展的意识不强。再者当地政府对较为贫困的家庭提供补助,养成了部分农户“吃大锅饭”“不用做出太多努力,政府会主动提供物质资源”的思想。这与现阶段当地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实质上是单方面“给予”的过程,与受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够紧密有关,因此,从客观而言,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助人自助,而且没有调动起贫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二)产业发展、易地搬迁进程缓慢,居民参与配合度低
龙庆乡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户底子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实施精准扶贫难度大,无法自筹款,从而导致产业发展和易地搬迁工作进度缓慢。受道路交通的影响,龙庆乡的农户所种植的农作物并不能全部输出,大量的农作物堆积,最终导致农作物由于堆积时间过长而腐烂。究其原因,一是道路交通不便,农作物无法输出;二是龙庆乡山地多平地少,大部分农户居住在山间,很少赶集;三是有的少数民族群众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留下的房子和地,有的离开之后不愿意留在以前所在的村落,导致两极分化严重,易地搬迁进程缓慢;四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习惯了“靠天吃饭”的农作生活,不愿意改变和拓宽自己的收入来源,致使即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文化资源也没有能够好好利用,产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www.xing528.com)
(三)忽视对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价值的有效利用和挖掘,未做到因地制宜
龙庆乡有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发展龙庆乡的特色民族文化,还能促进龙庆乡的基础经济发展。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者过于注重对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和贯彻,而忽略了对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价值的有效利用和挖掘,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部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度降低,出现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现象。对于本地区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大多数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其他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借鉴,未能很好地针对龙庆乡自身的特色开展扶贫工作,未能因时、因地制宜,这就不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和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