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及措施来保障。从精准扶贫对象的评定到扶贫成效的考核,从扶贫资金的使用到具体的每家每户的扶贫信息的管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标准或制度来保障。托木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分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评定机制不健全和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成本高与资源有限的矛盾,精准扶贫短期效益的高期待与扶贫资金的大浪费,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与贫困农户多元需求的矛盾,短期脱贫与保持长期增收的矛盾。这些制度设计缺陷为精准扶贫机制的实施带来了挑战。
(一)建档立卡评定机制不健全和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成本高与资源有限的矛盾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定工作主要是由基层自治组织人员组成评定小组来完成,评定过程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或模式,评定内容单一,只考虑其家庭经济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评定未做到真正的公开透明。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人口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年都有脱贫户产生,同时也有因病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收入低下的贫困户产生,但识别工作难以深入与更新,“动态识别”尚难实现,使这些新出现的贫困户无法及时得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3]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识别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农村社会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精准扶贫实施人员的压力。
扶贫信息的动态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信息能有效快速传递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意义重大,它既可以向农户传递精准扶贫措施、政策等信息,也是记录精准扶贫过程的重要依据。精准扶贫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具有实时的动态性,对信息的动态管理需要高额的成本。首先,信息的动态性表现为脱贫户和新增的贫困户的产生,面对新增的贫困户,会产生一系列的信息,从基础信息的收集到具体的扶贫措施的合理安排及实施,这一系列信息都需及时迅速提供并记录在档。其次,信息的动态性表现在大数据平台及纸质档案的填写制作方面,从贫困户的具体基本信息到扶贫措施的安排,扶贫措施的实施进度到最后的验收评估过程,这一系列信息都是实时动态的,为保证这一系列信息的及时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最后,信息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政策措施与农户之间的双向传递方面,农户需要及时了解惠农措施和精准扶贫政策,当地政府及扶贫机构需要把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传递到农户家里,得到实时反馈,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这同样增加了信息管理的成本。过高的信息管理成本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有效利用精准扶贫资源,反而损耗有限的扶贫资源。
(二)精准扶贫短期效益的高期待与扶贫资金的大浪费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打造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这不仅是对扶贫样板工作的展示,更是展示地方领导政绩的平台。对某些扶贫工作示范点而言,精准扶贫示范其最直接的就是住房建设,大量的资金投入住房新建及维修中,使住房的面积及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了该地的社区容貌。因为就业岗位的稀缺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所以出现了大量住房资源闲置的现象。在该村,许多农户只有留守老人在家,守着儿女们的多套房子。这种精准扶贫短期效益与扶贫资金的浪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并未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www.xing528.com)
(三)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与贫困农户多元需求的矛盾
精准扶贫到户项目原则上应与农户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但这在政策实践中难以实现。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挪用、滥用,该地区实行实物发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资金的挪用现象,但却忽略了农户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等多方面风险因素对农户发展的影响。每个贫困户的脱贫措施应当有差异,一些扶贫项目提供的支持资金和实施成本之间差距太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贫困农户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压力,这不仅不能够脱贫,反而加大了贫困。以危房改造为例,危房改造以11000元为唯一的补助标准,但农户的房屋差异较大,面积不同,有部分农户用几千元就可以完成维修加固,但有一部分农户却需要2万到3万元才能完成,这就造成了资金的使用与农户需求之间的矛盾。
(四)短期脱贫与保持长期增收的矛盾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诸多资源,快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这只是短期的,如果没有大量后续资源的注入,这种模式将无法持续,他们仍将返贫。要保证有持续的收入,就要保证他们具备“造血能力”,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发展适合的产业来保证收入的持续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该村“造血能力”较差,要保证现在脱贫以后不再返贫是困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