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损耗是那些看得见的损坏并且不能出售或折价出售的商品,与看不见的丢失商品,也包括由于商品品质等原因售出去后,被顾客退换回来的商品等,促销商品不在此内。当然,有些损耗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些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有效地控制商品的损耗,并且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店铺经营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损耗是指店铺接收进货时的商品零售值与售出后获取的零售值之间的差额。
下面详细的分解商品损耗的原因。
(1)收款机失误引起的损耗。
①收银机用手键入,不可避免要出现错误。但只要金额不出现错误,就不会对全店的损耗率形成影响。
②扫描时出现金额错误比较容易发现,但反过来也容易失去顾客的信赖。但是这种失误如果顾客发现不了,就那么过去了。不管怎么忙。这种失误都是致命的,无可辩解的。
③收银员与顾客之间的不正当默契。故意将一部分商品不扫描,或扫描后进行立即修正、指定修正的方式结算。在某店里将每一件商品的售价采用唱收唱付方式,以便预防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同时间接地让顾客了解扫描价格的正确性。
④收银员与店员之间的不正当的默契。在严肃员工购物规定的同时,重要的是创造一个纪律严明的工作环境。
⑤短款过多时,要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长款也不是好事。人在做事时,某种程度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这些错误是否按规则处理了,如果是未按规则处理的结果,必须追究责任。
⑥收银员的架空退货及其货款侵吞。收银员不准直接处理顾客的退货,不准私自取消交易操作。属于顾客退货或投诉应该认真接待,但必须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办理退货或取消交易时,必须由收银主管以上直接领导操作。
(2)验收不正确引起的损耗。
①数量检查不正确。这样基本的事情,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却难以做到。
②生鲜食品等特殊商品易出现习惯性的不检查。生鲜食品鲜度第一。当天由同一店铺的员工搬入的商品,非常容易出现不检查、蒙混过关的问题。
③由本店铺员工搬入的商品不认真检查。
④默认商业习惯上的缺斤少两。生鲜食品等很多情况下订货单上的数量和实际数量不一样。在商业习惯上,即使是不能要求降价,也必须清楚缺斤少两有多大,在换算售价时,那一部分从最初就成为损耗了。所以,当这部分缺斤少两数值大时,应该进一步交涉。
⑤退货商品的无故带出。这是由于验货员只注重商品的搬入检查,而对带出商品控制不严引起的。因此,即使是在退还商品方面,只要没有正规的手续,哪怕是一件商品也不能带出。验货员必须具备这种素质。熟的送货人或店内员工搬出时,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更应该引起注意。
(3)商品管理缺陷引起的损耗。
①过多进货商品的不良化。商品损耗有与销售成比例发生的损耗,与此相比,因为库存而发生的损耗要多得多。对于季节性商品、时尚商品、生鲜食品等易过时、易腐烂的商品要特别注意。
②不好的供货商、新商品而引进。即使便宜,也不应该轻易地马上开交易账户。供货商账户的开设应特别慎重,通常很多单位是由总经理或采购部长来裁决的。新制品的价值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应该慎重一些。
③商品知识不足引起的损耗。忘记冷冻、不了解而让其变质、日晒变色等意外情况很多。这是基础性商品知识不足引起的,如果能够掌握处理要点,就会避免这些损失。
④鲜度降低引起的损耗。鲜度降低需要降价销售,降价部分就是损耗,通过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随着先进冷冻设施的不断出现,只要加强温度管理,因鲜度下降而产生的损耗就会大幅度地得到控制。
⑤因温度等气候急剧变化引起的商品不良变化。即便是商品的保管场所、保管方法合适,因温度、湿度等气候的急剧变化也会在很短的时间使商品出现问题,生鲜食品就是其代表。异常寒流一般不会形成影响,但在异常干燥、异常湿度等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
⑥装载不良而发生的运输途中的损耗。打包、装车等引起的损耗相当多。特别是生鲜食品。
⑦过多库存的自然消耗(减量)。含有水分的商品多少都会发生自然消耗,而且这种损耗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⑧销售剩下的商品,因不妥当的处理而产生的损耗。任何商品在销售时都会有点剩余,处理方式不一样,损耗的差别很大。生鲜食品这种损耗特别大,这类商品处理的巧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⑨因保管场所不妥当而产生的商品价值减少。出入人次特别多的地方、湿度高的地方、日晒强的地方等应特别注意。另外,陈列的商品,特别是衣料品,如果不经常打理,就会出现退色、灰尘过多,使商品的价值下降。
⑩商品保管方法的不妥当。比如堆积过高出现坍塌,蔬菜等需要水分的商品未适当地补充水分,未管理好冷冻商品的温度,保管的短季节商品失去了再次上柜的机会等,有保管不当的根本原因,在保管场所的注意事项标识方法上也存在问题。
(4)设备不良引起的损耗。
①鼠害。鼠害猖獗,一颗老鼠屎可以使店铺的名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②不准的秤。所有的秤应该定期进行校正,否则不知何时就会出现问题。
③因漏雨而出现的商品价值降低或丧失。
④因冷冻、冷藏设备的故障而引起的生鲜食品变质或品质下降。
⑤器具、备品不良而引起的损耗。如陈列器具不结实被商品压塌出现损耗,顾客倚倒陈列器具出现的损耗,搬运车形状或性能不好经常出现货从车子上塌下来而造成的损耗。(www.xing528.com)
(5)店员不注意引起的损耗。
①作业不注意发生的商品破损、污损,这与员工素质、教养关系很大。比如价格挂贴错、失窃、不落实包装作业的结果。装盒前和作业结果要进行确认。
②不良品的进货。进了不良品就等于加大了损耗;由于商品知识的不足而使商品价值降低,甚至丧失。为了防止损耗应该充分了解该商品的性质,不能说成为专家,但商品的常识应该了解。
③用错误的价格销售商品而产生的误差。无视确定的价格随意销售商品,主要以提高价格为主,以达到弥补过大损耗的目的,但往往成为负损耗的原因。
(6)店员的不正当行为引起的损耗。
①偷吃、偷喝、馋嘴。这是犯罪感意识弱。上梁不正,下梁歪,店铺经营管理者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②与顾客熟悉后的扫描、称重、贴价签。熟客与一般顾客的双重对待。
③商品的无故消费。不是偷吃偷喝,而是不经过任何手续,将商品随意使用、消费,因此而产生的损耗。本人还蛮有理由,犯罪感很低。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不正当行为严肃取缔。
④退货商品的侵占、私吞。这是由于退货受理、处理的有关手续和责任人不清,而容易发生的不正当行为。因为与陈列在卖场的商品不同,退货商品放置在特殊地方,所以容易侵占。
⑤架空退货,侵吞现金。退货受理者假借退货空开退货传票,而侵吞现金的不正当行为。
⑥侵吞营业时间外的营业额。比如,侵吞收银机关闭后的收款。
(7)顾客的不正当行为引起的损耗。
①偷拿商品。我们一说商品损耗,马上就会想到偷拿商品。但这种偷拿又把握不了其数额。到目前还只是推测,没有失窃率,与一般的商品损耗混同。
②调换价签。用粘胶粘上的价签或挂上的价签,有的很容易就能拆下,贴挂在其他商品上。所以,收银员应该利用自己掌握的商品价格知识,一旦发现可疑的价格,及时调查、确认。
③生鲜食品、衣料品等的不正确拿取、选择而产生的损耗。有的顾客在拿取、选择商品时不注意保护商品。如选衣服时任意拉拽,选食品时用手指按压。
④盗窃商品退货,骗取现金。
⑤因顾客原因的不当退货。
⑥因顾客的原因造成商品的污损、破坏。在店内,顾客将商品弄破、污损,或者打开包装、封印,或者是挤压食品而造成包装破裂、变质。
⑦儿童在店内消费商品。天真的孩子在卖场内吃食品、水果或拿玩具玩。
发现商品损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先了解损耗类型和原因才能找出解决方法。就店铺而言,商品有可退换商品和不可退商品,同时商品的损耗包含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这就需要店铺经营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商品损耗的发生会对店铺的经营产生不良影响,店铺经营者应该根据损耗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尽量使各类损失减少到最小。
(1)加强供应商出入管理。
供应商进入店内商品陈列区必须先向后场登记,或领取出入证方能进入。离开时经检查,交回出人证方可放行。此外,还要注意:供应商在卖场或后场更换损坏商品时,须有退货单或先在后场取得提货单,且经部门主管批准后,方可退换。供应商送货后的空箱必须打开,纸袋则要折平,以免偷带商品出店。厂商的车辆离开时,需经专卖店工作人员检查后,方可离开。
(2)加强内部店员管理,防止店员偷窃。
店员偷窃有多种表现形态,如内部勾结,监守自盗,直接拿取货款,利用上下班时间直接拿取商品等。那么如何防止店员盗窃呢?
①规范员工出入。员工虽然是“自家人”,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员工进出商品陈列区要有规定的出入口,并且员工上下班时,必须由规定的出入口出入。此外,员工所携带的皮包,不得带入卖场或作业现场,应暂时存放于员工休息室内。
②员工购物要有规定。关于员工购物,具体的规定应该包括:严禁员工在工作时间购物或预留商品;员工购物必须在规定的专门收银台结账;员工在休息时间或下班后所购物品不能带入卖场或作业现场,只能暂存于员工休息区的衣物柜;员工所购商品,应有发票和收银条,以备警卫或验收人员检查。
③加强收银的管理。避免收银员使用退货键或更正键来消除已登录商品记录。收银主管须注意各收银台的金额进度,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先停止该机台,进行检查。新进收银员上机时务必要由资深收银员陪同,防止由于紧张而发生错误。
(3)顾客的不当行为或偷窃。
尽管偷窃是全球性的管理难题,但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禁止顾客携带大型背包或手提袋入内,请其存放于服务台或自动寄包柜。顾客携带小型背包人内购物时,应留意其购买行为。定期对员工进行防盗教育和训练。加强卖场巡视,尤其要留意死角和多人聚集之处。注意由入口处出去的顾客。有团体客人结伴入店时,店员应随时注意,有可疑情况时可主动上前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偷窃事件时,不要把顾客当做“窃贼”,讲话要冷静、自然,尽可能往顾客“弄错”的角度去引导其“购买”,不要以“调查”的态度来对待顾客,不要让店内的其他顾客有不愉快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