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日人津久居平右卫门联合华人张松亭、徐敬修、赵卓立、周荣亭、朱云峰等人,于长春成立广仁津火柴公司,这是近代东北第一家火柴工厂。次年该厂因经营不善,被日人高部翁助接手,“经日本广岛一富有者赞助,吸收30万元股金”,组设日清燐寸株式会社,[50]以吉林、哈尔滨市场所售椴木为原料,早期拥有职工350人,日产火柴130—150箱,[51]主要销往长春及周边地区,同时辐射“北满”一带。此后,日资火柴厂不断增多,1913年关东火柴公司、三明火柴厂同时在营口成立,1914年由佐藤精一、内垣实卫、池田清次等发起的吉林燐寸株式会社开始营业。“一战”爆发后,日资势头更猛,几乎席卷东北,“实有一日千里之势”[52],如日清燐寸株式会社不断扩张势力,“于东省境内设立工厂不下十余所,年产火柴约五十万箱”。[53]吉林燐寸株式会社亦积极开拓、遍设分厂,如1915年在长春设立分厂;1917年并购华商经营的“双城堡”火柴厂;1918年收买奉天火柴厂,将其改为奉天分厂;1919年再度收购双城堡“华兴”火柴厂的主要设备,在吉林西关设立分厂。该厂年生产能力107000箱,职工1000余人,“除生产成品黄磷火柴外,还大量生产火柴杆供应分厂,并销往日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火柴公司。[54]时人认为东北火柴市场“为日人独占”[55]。
在目睹日本势力垄断东北火柴业之后,“国人沉沉大梦,始一警醒”,华人资本家们纷纷投资火柴业,与日资公司展开激烈竞争,“首先发起者为吉林之金华兄弟火柴公司,其后各地有志之士,闻风响应,先后成立者,凡十余所”。[56]如1921年1月,双城士绅赵晋卿发起组织兴华火柴公司,“以期挽回利权,振兴实业”[57],资本额大洋10万圆,内有经理1员、司事7名、工程师4名、工人130余名,生产“聚宝”“醒狮”两个品牌的火柴,日产量40箱,每箱240包,共9600包。[58]再如1920年9月开办的黑龙江鲁昌火柴厂,总资本哈大洋31000元,占地20亩,自建瓦房132间,雇用长工125名,“专为制造火柴、装钉木箱之用”;另雇临时女工170—180名,“专司糊制纸盒、装填火柴”。该公司长期生产“双地球牌”“燧人牌”“梅兰芳牌”火柴,行销龙江、布西、讷河、拉哈站、嫩江、克山、克东、泰安镇、拜泉、双阳镇等地。[59]
一些华资工厂发展壮大后,还顺势收购了日资企业,从日人手中收回部分利权。如1922年1月,张惠霖在奉天发起创办了惠临火柴公司,资本额奉票18万元,营业发达后,1924年,又以日金18万元兼并了吉林燐寸株式会社奉天分厂,“经惠临公司改组为制造总厂,以原立于小西边门外,为制造分厂”,[60]“成为当时辽宁火柴主要生产厂家,打破了日商对火柴业的垄断”[61]。该厂鼎盛时拥有夹轴机33架、卸轴机20架、油锅机3具、药锅3具,主要生产“麒麟牌”硫化磷火柴和“双鹤牌”安全火柴,日产量达100余箱,“每箱市价现洋八元,每年出品,约值二十四五万元”。[62] (www.xing528.com)
据1929年统计,东三省主要华资火柴工厂共11家,包括:位于营口的甡甡火柴厂、三明火柴厂、关东火柴厂,位于沈阳(奉天)的惠霖火柴厂,位于吉林的增昌火柴厂、金华火柴厂、泰丰火柴厂,位于黑龙江的鲁昌火柴厂,位于阿什河的明远火柴厂,位于安东的丹华火柴厂,以及位于呼兰的振兴火柴厂。[63]可见此时华资火柴企业已有相当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