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树节和植树动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予以植树事业充分重视,将“造林”与“识字”“合作”“保甲”“造路”“卫生”“国货”一起,列为国民党的七项运动之一,并尝试以民众动员的方式,扩大植树活动的参与面。1928年,国民政府废止清明节植树,确定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举行植树典礼,开展造林活动。1929年,行政院正式颁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第1条规定“各省应于每年三月十二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及造林运动,以资唤起民众注意林业”[37]。以后每逢植树节,各地都会举行植树典礼和造林运动宣传周。1930年是总理逝世5周年,在这一年植树节前,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接连发布命令,要求各地认真对待、妥善筹备植树仪式。如第1095号训令要求各地做好选种、购苗、择地等工作,“以免临时仓猝举办”,“植树场所面积宜宽,树苗一项,尤宜充分准备,俾敷应用”;要动员民众广泛参与,“俾兴观感”。随后又令各地在植树式举行后半个月内,“分别填绘图表,连同当时所摄影片呈候核转”。[38]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东三省也被纳入“植树动员”范畴之内。但因三省气候严寒,回暖较晚,东北政务委员会把植树式和造林运动推迟到农历谷雨日合并举行。媒体报道:“东省一域,因地处边北,气候各殊,植树节期,乃碍难相同,业经东北政务委员会定为四月二十日(谷雨日——引者)。”[39]遵照中央规定,各地植树典礼均严格遵照规定程序举办。如1931年辽宁省城举行的植树典礼,其仪式程序为:“一、鸣炮开会;二、奏乐;三、全体肃立,向国旗、党旗、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四、农矿厅长恭读总理遗嘱;五、静默三分钟;六、农矿厅长报告;七、司令长官训词;八、省政府主席训词;九、来宾演说;十、植树、奏乐;十一、摄影、奏乐;十二、礼成。”[40]植树典礼将“总理追思”与“植树事业”绑定在一起,展现出强烈的仪式感和浓重的政治色彩,民众于庄严肃穆的仪式操演中,深切体会到政府对植树造林的重视程度。仪式结束后随即举行植树活动。如1930年谷雨日,宾县社会各界举行植树典礼,“凡各机关首领及各校教职员、学生,与夫民众人等,均各亲自手持一株”,共计栽植白杨255株、柳树260株。普通民众踊跃参与,“观察心理,一般民众对于植树非常注意”,“各于门前场院以及道旁隙地,均各栽有苗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41]1931年谷雨日,在县长亲自带领下,双城县各界民众齐集县城东关外空地举行植树活动,一共栽植青杨6300株,“均用麻袋、棉花,按树包头,以防枯晒,并于该处周围挖有壕沟,以阻车马”。植树完毕,由该县实业局长当众演说种树之利,“广为宣传,唤起民众之知识,[民众]无不欢欣鼓舞”。[42]
各地还遵令举办造林宣传周活动,其宗旨在于教育民众植树的意义和重要性。1930年谷雨日前,扶余县组织造林宣传周活动,分为“布告宣传”“讲演宣传”“实地植树宣传”等3个环节。在“布告宣传”环节,由县实业局印发造林布告,于通衢大路两旁及人烟稠密之所广泛张贴,为期2天。在“讲演宣传”环节,由县实业局派员四处“设席讲演”,散发造林须知、造林标语等宣传品。由县教育局组织小学生列队游行讲演,沿街高呼造林口号,“一时军乐齐鸣,观众塞满街巷,未几将城区各处宣传已毕,始各归校”。该环节一共历时3天。随后进行“实地植树宣传”,选择适当植树地点,预备杨、柳、榆树苗共200余株,“雇工挖掘土坑,用便栽植”,而后集合民众,举行植树活动,“至于栽植之方式,则按三角方式”,“此三日间参加民众,亦甚踊跃”。活动闭幕时,官方当众宣示造林宣传周之宗旨“重在实际举办植树造林,以避重宣传而轻实际之弊”。[43]1931年宁安县举行造林运动周活动,由该县农事试验场编制宣传标语10条备用:“一、提倡造林,振兴我国实业之先声;二、森林可以预防水灾和旱灾;三、森林有调节气候,防蔽风砂的功效;四、造林可以利用荒山、荒地,增加我们的生产;五、造林可以点缀风景,增进健康;六、造林有扞固土壤、改良土质之功效;七、我国林业不能振兴,农业断无振兴之希望;八、有森林才有水草,有水草才有耕种和畜牧;九、发展宁安实业,先要实行造林;十、造林是利国福民唯一的捷径。”[44]这些标语将植树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语言简洁明了,易于民众接受,提高了民众造林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二)苗圃的普及
为了满足植树运动之需要,政府反复强调设置苗圃的重要性,“从民国十八年起实施大规模造林运动,通令全国各县普遍设置森林苗圃,培育大量苗木以应需要”。[45]1929年,吉林省农矿厅认为提倡造林,“首应设立苗圃,从事育苗”,“庶乎求供相应,进行始易,收效乃宏”,要求各县已经设立苗圃者,须选派专业人员积极经营、切实整顿,并将苗圃面积、地势位置、育苗株数、苗木种类、生长年龄,以及未来事业扩充计划、造林推广方法等项,分别绘图列表,详细呈报考核。未曾设置苗圃者,应遵令筹措专款,选择适宜地点,“认真筹办,计日观成”,“切勿因循怠缓,视为无关轻重之举”。[46]这一时期,苗圃的设置和运转进一步规范化。如1930年10月,奉天省农矿厅颁布《辽宁省县立苗圃暂行章程》11条,该章程第2条规定“在县实业局未成立以前,各县县有林、保安林之营造,荒山之勘测及私有林之指导、督促等事宜,暂规[归]苗圃管理”。其他各条规定各县苗圃直辖于县政府,面积视各县实际需求而定,但至少应在15亩以上。苗圃经费“由县实业项下,或地方公款项下拨用”,每年经费不得少于1500元。苗圃内所有苗木,“除供县林及举行植树典礼植树外”,应低价发给民众领取种植。[47]
在上级政府严格督饬下,各地掀起兴建苗圃、农事试验场的热潮。如1930年吉林省延寿县报告,该县苗圃已于1月1日正式成立,并将苗圃计划书、施行细则呈交省政府农矿厅备案。[48]1928—1929年,辽宁省北镇相继设立苗圃2处,面积共60余亩,内有苗木7万株。1929年3月,铁岭县苗圃成立,面积55亩,分为“桑榆区”“杂树区”“果树区”“洋杨区”“蒿柳区”等育苗专区,“现已分别栽植竣事”。[49]据统计,截至1929年,吉林省已有吉林、双城、扶余、伊通、延吉、农安、珠河、宁安、宾县、滨江、榆树、富锦等12个县设置农事试验场。[50]
部分地区财政匮乏,独力承办存在困难,为节约经费起见,只能退而求其次,联合其他地区合办。如营口、盖平两县合办苗圃设于盖平县大石桥西迷真山东坡,据1929年统计,圃内共植有洋槐、糖槭、油松、侧柏、梧桐、湖桑、白杨等树494210株。[51]一些县份决定暂不设置苗圃,如1929年吉林县呈报:“查创办苗圃,凡购地、釀田、凿井、灌溉、选种子、制肥料以及延用专门人才,略具规模,动需巨款,恐非咄嗟所能办,若不求完善,有名无实,必不应用,无论用款多寡,究属虚糜”,以该县现有财力,无法承担修建经费。如确需提倡种树,完全可以就近赴长春苗圃取苗,“似无专立苗圃之必要”。[52]受困于经费,一些已设苗圃渐感无法维系,甚至日常运转也成了大问题。如铁岭县苗圃所获经费“较原预算不敷远甚”,“若不设法救济,不但成绩难期,前功亦将尽弃”。[53]
(三)颁发造林法规、制订植树计划
除了以短促、集中的国家节日的方式动员民众参与植树外,这一时期各级政府还制定奖励、强迫造林规则,订立地方造林计划,准备将造林作为一项长期事业奉行下去。(www.xing528.com)
为了便利造林工作的全面展开,政府先期展开各地荒山、荒地摸底工作。如1929年吉林省农矿厅鉴于“各县荒山、荒地,究有若干,何者属公,何者属私,各地土质如何,水源如何,向无确实之调查,真象不明,无从著手查接”[54],“所有各处荒山、荒地,仍宜赶速调查,以供造林之用”[55],特制订《荒山荒地调查表》,分发各县填写,限期上报完毕。并规定:凡属公有荒山、荒地,由政府负责造林,或与附近居民协商造林;凡属私有荒山、荒地,由业主承担植树任务。各县奉命对境内荒山、荒地逐一排查、统计。据农安县呈报,境内并无荒山和未发放荒地,“仅有已放不能开垦荒地一万七千二百垧,面积三百八十二方里”。[56]扶余县报告境内地势平坦,“并无耸山峻岭,亦无大段林区”,“所有公私造林事业,以及荒山面积,均无凭查报”。[57]
在法规制定方面,1929年辽宁省政府农矿厅颁发《辽宁省奖励造林暂行章程》9条、《辽宁省强迫造林暂行章程》18条。其中《奖励造林暂行章程》第5条规定:承领官荒或在自有荒地造林者,凡造林面积达1方里以上、成活满5年以上者,核给四等实业奖章。造林面积达1方里以上、成活满10年以上者,核给三等实业奖章。造林面积达2方里以上、成活满5年以上者,核给二等实业奖章。造林面积达2方里以上、成活满10年以上者,核给一等实业奖章。造林面积达6方里以上、成活满15年以上者,应由农矿厅呈请省政府特别颁奖。[58]
《强迫造林暂行章程》第2—3条规定各县应设置种树监督、副监督各1人,分别由县长、县实业局长兼任。另设劝导员、保护员若干人,分别以农会职员、各区警官兼充,“实行办理一切劝导、保护事宜”。第5—8条规定各县应按照警管区域,将全县划为若干造林区域,除县立苗圃外,每区均应设立苗圃,“蓄秧分发,以备领取”。各区民众完成强迫造林任务时,可向县、区立苗圃领取树苗、种子,“但须备缴相当之价值”。强迫造林分为5期进行,每期以1年为限,每期造林任务应由监督“按照实地情况酌量分配公布之”。农矿厅随时派出技术员分赴各县,与各县苗圃主任和劝导员一道,向民众讲解育苗、造林及保护知识。第15条规定农矿厅对各县正、副监督工作进行考察,如查明“未能按期督饬,尽量种植”,其“种树未满十分之五者,应予撤任”,未满十分之七者,记大过一次,记大过3次者即行撤职。[59]
就以上规则来看,“奖励章程”内容基本沿袭过往所颁相关章则的思路,不足为奇。而“强迫章程”详细规定了强迫造林的时限与任务、造林督导人员的任用与权限以及苗圃的日常运转和工作职责等,将造林事业明确为官方和民间共同负责的长期性、义务性、强制性工作,堪称一份长久发展植树造林事业的任务书,是对此前造林法规的完善和突破。
各地还遵照省颁法规,依据自身情形,制订了长期造林计划。1930年,吉林省舒兰县实业局公布了该县造林计划:
一、县城应由镇长连[联]合临近乡长,负责择相当公共地点,俾作林场以便造林,而资提倡。二、县城如无相当林场,应即分区造林。三、应责成各区区长,受实业局指导,会同乡镇长采相当公共林场,实行造林。四、各区林场采择后,按本区乡村数目划分林区,分段造林,惟至少亦须造林十亩以上。五、各区造林,应需苗木,未经领到前,应暂由参加造林各村民众,就近选择易于生长、用途最广之树苗,尽量栽植,倘在完成期内,苗木领到时,再行分发栽植。六、各区区长,采得造林地点,应即绘图送职局,以便按图分向各地指导。七、各区市镇道路林,亦应同时栽植,除县城由职局负责劝导栽植外,其余各区镇应由各区区镇长暨公安分局长就近督催,择白杨苗木,于四月二十日一律栽植,并依照完成,限期举办完竣。八、各林区造林完成后,所植树木,由警察保护,如有枯死、损坏者,随时知会承办机关补植。[60]
从以上内容来看,该县制订的长期造林计划目的明确、安排合理,较为切实可行。
“东北易帜”后,通过举办每年一度的植树典礼和造林运动宣传周,政府加强了对民众造林活动的组织和动员。但因经费缺乏,加之“九一八”事变发生,政府的长期造林计划没能得到充分展开,对民众的植树动员无法持续进行,植树造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