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问题与差距——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发展分析

现实问题与差距——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发展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虽然湖北省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达22家,居中部前列,但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从湖北省的上榜情况来看,湖北省五批累计入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9家,占比仅3.15%,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省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制造业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的第一梯队中缺乏优势。

现实问题与差距——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发展分析

1)细分行业企业领先优势不明显,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引领略显不足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制造企业的第一方针,也是“中国制造”的排头兵,是影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重要标杆企业和示范企业。2021年1月,国家工信部发布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我省6家企业上榜,如表3-1-3所示。截至目前,虽然湖北省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达22家,居中部前列,但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见表3-1-4),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隐形冠军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实力强,制造业发达;而北京、上海的经济结构是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并不突出;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多的是河南、安徽、湖北,但其数量上和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来看,五批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和江苏,这三个省依次累计入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为110家、103家、91家,占全国五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总数603家的50.4%,这意味着仅浙江、山东和江苏就占据了我国制造业一流领域的半边天。而从湖北省的上榜情况来看,湖北省五批累计入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9家,占比仅3.15%,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省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制造业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的第一梯队中缺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领先企业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引领和带动就会略显不足,因此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进力度,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实现湖北省向工业强省升级发展。

表3-1-3 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培育企业及单项冠军产品名单[4]

续表

表3-1-4 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区域分布情况[5]

续表

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涉及行业相对有限,专业化水平和行业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德勤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50强”行业分布情况,从一级行业分类来看,互联网领域企业最多,占比38%,软件与硬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与第三,占比分别为22%与12%;从二级行业来看,智能制造、平台服务和电子商务占比最多,达12%,泛AI技术、医疗和互联网教育领域的企业分别占比10%、10%和8%。近期,随着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做出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可以预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基建”将推动中国进入新的数字化时代,这些行业将会迎来新的增长。而从我省第一批、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分布情况来看(见图3-1-2),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光纤光缆生物医药汽车及部件制造等传统制造领域,涉及的行业相对有限,在新兴产业领域涉足较少,这表明湖北省在大多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水平和行业拓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3-1-2 第一批、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分布情况[6]

3)孵化产业链架构不够完整,功能孵化不明显,特色化、专业化建设略显滞后

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近年来数量的扩张与规模在“双创”政策性推动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孵化器产业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上还存在着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孵化产业链架构不够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全产业链布局的孵化体系亟待完善。所谓全产业链孵化体系是将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内的各类孵化资源和服务有效集成,形成适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从而助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全产业链孵化体系已有不少成功范例,如广东东莞松山湖生态园区在建设中贯彻全产业链孵化理念,依托中国科技开发院建设中科创新广场孵化生态综合体、招科创新基金建设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孵化并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取得了很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反观湖北,现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业链架构大多尚不完整,难以对不同经营业态、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创业孵化的差异化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较少围绕某一细分行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提供专业化服务,也较少主动推动在孵企业与具有强大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使得科技企业孵化器较难形成创新集聚效应。

另外,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空间布局上并不均衡,全省60%左右的孵化器资源集中在武汉市,其他地市科技孵化器发展相对滞后,在地域空间上未能形成不同区域的联动效应。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推动创新产业集聚效应上的发展动力。

(2)功能孵化不明显,特色化、专业化建设有待提高。(www.xing528.com)

拥有完善的科技服务配套体系和高水平的公共技术平台是弥补在孵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家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核心支撑。但从总体上看,湖北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化、专业化建设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孵化器虽在发展战略上明确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导向,但尚未配置足够资源投入建设耗资较大的专业技术检测及实验平台,不能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功能的增值服务,故难以形成创新型在孵企业集群;加上适应全产业链孵化体系发展的配套中介服务机构也未能形成有效集聚,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率有待提高,专业功能孵化不明显的弊端有可能使湖北在区域高端人才竞争与优质项目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因此,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全产业链条有待完善,大力建设专业型孵化器已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营模式较单一。

不可否认,湖北地区尚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停留在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初级模式阶段,仅能提供物业出租、工商注册、政府协调、会计、法律等一般服务,而不能提供诸如创新要素整合、供应链资源、人才和技术支撑、创业投资等增值服务,其运营结构趋同,商业模式不够健全、盈利模式较单一;加上新近转向创业孵化领域的部分企业或单位,尚未把握创业孵化的运营精髓,往往重资产、轻服务,重建设、轻培育,资金链、产业链及创新链等社会资源的注入及整合不足,存在商业模式及经营管理上的严重路径依赖。一方面,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对在孵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孵化服务,使得孵化器的市场影响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房租与政府补贴收入,增值服务(特别是对在孵企业的有效培育)及投融资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传统服务功能早已不能完全满足培育高质量创业项目和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深层次需求,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外延及内涵必须进一步实现较大的拓展。

4)集群产业链整体规划和设计不足,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需加强

产业集群发展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重要推手。目前,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加,集群稳步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形成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良好外部环境。但是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创新能力较弱。

很多区域性产业集群中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行业较多,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却相当弱、产业规模较大而产品附加值却相当低、硬件规模较大而软件规模却很小、单机生产能力较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却很弱,从而造成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端品牌产品并不多,质量品牌建设有待加强。例如,纺织、冶炼、机械制造、农产品初加工等行业,由于企业大都处于价值链末端,仍然依靠传统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来进行价值创造,使得这些产业集群没有太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明显较弱。而且由于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性强,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和模仿,其模仿动机远远超过创新动机,群内中小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不愿自主创新,普遍缺乏持续创新动力。

(2)企业间关联度弱,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以外力驱动为主,集群产业链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配套能力仍然不强。部分集群只达到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企业之间关联度弱,产业结构竞争力不高,相互之间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发挥产业集群的最大优势,区域的个性化、特色化未能充分体现。其表现在:一是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各城市产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合理的分工和互补性;二是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较好的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链,使产业集群未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乘数效应的作用。而且因为缺乏龙头企业的引导,企业之间的联系薄弱,产业集群的有效性也有待提高。

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仍显不足,企业创新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省科技厅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892家,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各市州共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共5566家,同比增长39.29%,包括安琪酵母、长飞光纤潜江公司、武汉健诺医疗等,初步测算2020年我省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突破1万家。然而相比发达省市,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仍有较大差距:广东以4.5万家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北京(27453家)、江苏(24035家)、浙江(14170家)、上海(12862家)、山东(10200家)都在1万家以上,排名第6的山东也比湖北多23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速上,我省也远低于湖南、江苏。除此以外,我省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不愿研发、不敢研发,获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也较弱。今年拟通过认定的企业中,近三年净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低于5%的企业比例较高。全省1.5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仅20%是高新技术企业,仅8.45%建有专门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2个百分点,限制了企业创新能级的提升。另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授权专利4.22件,其中发明专利仅1.31件,且区域之间创新技术发展差距大,武汉专利批准量明显高于其他市区,创新技术在各领域之间也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全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跟踪服务等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优环境,从而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创新能级的提升。

6)人才结构性短缺仍然存在,人才短板亟待补齐

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高素质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就掌握了企业的命脉。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才,特别是高层创新型人才。而目前,我省人才结构性短缺仍然存在,人才短板亟待补齐。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或产品转型所需的关键人才不足,尤其是智能制造所需的软件开发、电路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及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营销团队等中高端人才存在短缺;另一方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年轻人往往不愿意从事生产制造等技术技能岗位,蓝领工人及高级工匠普遍缺乏。而且目前留住人才的难度加大,引进研发人才或高端人才成本越来越高。

另外,融资难依旧是影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瓶颈之一,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短、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依然存在。除此以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改善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相比仍有差距。行政审批、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