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健全“专精特新”政策保障
近几年,湖北省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益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进入2020年,湖北省重点出台了以下政策。
一是根据疫情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带来的困难和冲击,认真研究并起草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有关政策措施,以鄂政办发〔2020〕5号印发,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加大财税支持、加大稳岗支持等四个方面提出18条措施,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781.49亿元,其中160.53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享受免征增值税148.22亿元,11.54万户小微企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38.41亿元,7.68万户小微企业享受缓缴企业所得税7.44亿元;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荐上报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实现转型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针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鄂政办发〔2020〕24号印发,从加大资金支持、促进降本减负、优化服务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15条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努力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例如,全面推进“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建设,全省17个市州共建立各类企业金融服务方舱110个,入舱企业23877个,对入舱企业新增资金供给达1218.23亿元,金融纾困金额达1922.28亿元。截至9月末,全省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两增”目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5万亿元,较年初增速22.8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94个百分点;贷款户数69万户,较年初增加11.54万户。
三是修订湖北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2020年9月24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该实施办法共九章五十九条,将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为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持,实施办法从创业主体、创业场所、创业资金、创业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创业的要素支持,鼓励多主体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离岗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以及其他创业主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创业补贴等支持,鼓励和支持为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创业场所。加强创业服务,提高企业开办登记便利程度,并依托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科技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高校、科研机构,按照创业主体需求构建专业服务链。
为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参与国家和省重要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积极提升产品质量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人才评价机制。对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首(台)套产品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等以及获得相关发明专利给予支持,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共享实验平台和设施,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设立引导性资金,建立双向奖补制度。
四是根据工信部《关于促进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我省正式启动“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工作,首批认定11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建立企业动态库动态管理。对2017年以来,符合国家级申报条件的“隐形冠军”企业(含示范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培育企业)持续享有申报资格。同时,对获得国家(或省)级“小巨人”企业对接股权交易、金融机构,拓宽融资和受信力度;鼓励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竞争力。2021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明确:对上年度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每家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对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单位每家奖补50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服务国家(或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这些政策的落实落地,为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我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
2)进一步健全梯度培育体系
“隐形冠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专精特新”是实现“冠军”市场地位的发展路径,“科技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重要实现路径。所谓“专精特新”,“专”即专业化与专项技术;“精”即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与特色化;“新”即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与新颖化。中小企业如果能把上述4项中的任何一项做好,将其培育成自身的核心业务,都有可能成为专业细分领域和行业的“隐形冠军”。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实现我省中小企业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效对接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可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于具备较好的市场、管理和创新基础,有能力也有条件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同时,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是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和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的显著标志。一个地区的高成长性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是湖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着力点。为此,从2017年开始,湖北省在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开展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作,结合国家单项冠军企业申报工作,建立了分层分类、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推动了更多有潜力、有基础的企业实现从高成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建立了分层分级的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机制,落实企业跨越追赶行动计划。
湖北省在2017年启动隐形冠军培育计划,提出力争在2020年培育形成1000家隐形冠军企业。为此我省连续三年组织隐形冠军企业认定,截至2020年我省隐形冠军企业总数已达1132家,超额完成任务。2020年1月,481家企业被认定为湖北省第三批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为历年最多。新认定的481家隐形冠军企业,包括示范企业5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3家、培育企业329家。第三批隐形冠军企业在2018年实现销售、利润同比增长15.14%和22.2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71家、核心自主知识产权13524项,发明专利912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900余项;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的企业有60家,其中9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进入全球前三,引领、示范作用显著。湖北省近3年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评定情况如表3-1-1和图3-1-1所示。
表3-1-1 湖北省近3年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评定情况[1]
图3-1-1 湖北省近3年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评定数量情况[2]
从表3-1-1中可以看出,许多认定的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上升为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还有部分企业或科技小巨人企业入选隐形冠军示范企业;从图3-1-1中可以看出,近3年湖北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量持续上升,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梯度培育体系,优化了湖北省中小企业成长梯队。
湖北省第三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具体名单见本专题附件1。
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增长,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2019年5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公布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省有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选,天门、随州、襄阳、宜昌等市对获评企业给予了50万至100万的资金支持。2020年11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局评选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省有武汉德骼拜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等48家中小企业入选,为中部入选上榜比例最高的省份。从地域分布看,我省入选企业分布在除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之外的15个地市,其中武汉市16家,襄阳6家,宜昌、黄石各5家,涉及产业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光通信芯片产业、汽车及化工产业,主要是解决卡脖子、补短板、填空白难题,呈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其中,我省入围企业发明专利均在2项以上,部分企业营业额超过40亿元。(www.xing528.com)
至此,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已累计选出199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增长,为中部入选上榜比例最高的省份,再加上我省高新技术企业7900多家,居中部第一。未来,我省继续以这些重点企业为抓手,发挥其带动示范效应,将有更多企业入选“小巨人”。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评选的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48家企业入选,具体名单见本专题附件2。
4)进一步丰富公共服务,优化“专精特新”成长环境
湖北省已经建成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骨干架构,以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标杆,以社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其中,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是以省级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17个市(州)和15个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为“窗口”的“1+32”骨干架构。2020年,全省累计从事中小企业服务核心队伍200多人,入驻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的各类服务机构876个、专家197位。截至2020年,全省32家平台获得过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称号,22家小微基地获得过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认定省级公共服务平台65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76家。
从活动内容来看,全省上下联动、帮企服务活动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策宣讲、知识培训、专题对接、个性帮扶等,13个市州窗口开展了20场(次)企业服务活动,在全省营造了惠企服务的良好氛围。武汉、襄阳运用视频技术线上服务企业;黄石、宜昌、两化融合产业窗口精心组织谋划,其活动成效明显;恩施、潜江、仙桃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营商环境;荆门、鄂州、十堰、咸宁、天门聚焦工作重点,精准服务企业。其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宣传国家、省扶持政策。制编《国家和湖北省支持民营及中小微企业政策简编》电子书和“口袋书”,编印《信息化政策与法规汇编》,及时准确提供给中小微企业。二是融资对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截至2020年12月11日,投融资平台服务企业7043家,获得融资申请2118笔,共计431亿元,推送对接成功703笔,合计68亿元。三是在疫情期间推出线上复工复产专题课程,举办“湖北省科学复工复产准备工作在线培训”公益直播活动20场次。四是围绕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企业氧舱银企对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服务动能、四板市场融资融智、安全生产、财税及中小企业政策解读八大专题,举办8场助力全省中小企业复工达产视频直播培训系列活动。五是组织管理咨询专家服务团深入鄂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管理咨询现场服务活动。六是在武汉、荆门、黄冈、恩施、蕲春、罗田等地开展数字经济政策宣贯和“云行荆楚”系列培训。七是开展“创客中国”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共征集项目807个,5个项目进入全国200强,1个项目进入全国24强并挺进总决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八是完成电子信息工程评审条件的修订,顺利进行近26000人的软考工作。九是承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湖北智造”专题会议。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服务实施情况统计如表3-1-2所示。
表3-1-2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服务实施情况统计表[3]
5)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
一是湖北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政策。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破除制约湖北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更大力度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湖北省人大先后颁布《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条例》《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湖北省专利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湖北省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成熟做法以地方立法形式予以确立和保障。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十一条”等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0年受疫情影响,虽然我省在一季度一批科技型企业停工停产、研发停滞、人才流失,但我省连续推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的措施》《湖北省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实施方案》《湖北省推进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行动方案》等科技帮扶“组合拳”,帮助企业快速复工复产,使湖北企业的创新活力快速回归,从省科技厅最新公布的两组数据可以印证: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总数看,2020年全省共组织申报5566家,同比增长近40%,创历史最好成绩;从过审比例看,4986家通过专家评审,过审率约为90%,同比增长60%。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不但增量多,而且质量高,全年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达到7439家,比2019年增长了97%。虽经疫情严重冲击,但是湖北的科技创新力仍逆势增长。
二是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湖北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引导省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注入科技创新创业一线。截至2020年底,协同银行金融机构为全省9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评价入库企业开展投融资服务,贷款余额达277.65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贷款超40亿元。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初创期及早中期592家,投资金额达26.1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投资科技企业80家,投资额1.62亿元,相较去年同比增长30%。同时,聚焦产业发展,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参股子基金30支,子基金总规模达70.7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近8倍。子基金累计完成投资641项,其中95.97%的被投企业属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6)引导各类要素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引导各类要素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湖北省创投引导基金联动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支持省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361项,推动所投企业实现专利申请及授权累计超过3500项,软件著作权超过5000项。同时,引入创业投资“国家队”支持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复工复产。湖北省创投引导基金与东湖高新区联合签署《光谷人才创业二期基金战略合作备忘录》,设立规模6亿元的光谷人才创业二期基金,专项用于为东湖高新区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资金支持。
二是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湖北省实施孵化载体提质增效行动,全面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利用创新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孵化产业化功能;采取绩效后补助的方式,鼓励孵化载体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创新资源、市场渠道、供应链等优势,通过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安排1000万元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扶持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截至2020年,我省已有5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具体名单见本专题附件3。
三是以武汉为龙头,湖北新兴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支撑。以武汉为龙头,我省集群产业建设取得突破,已初步形成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中部第一;光谷生物城位列全国生物创新园区第四。“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此以外,截至2020年,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已发展到112个,覆盖全省17个市州,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饮料、纺织服装、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领域,具体名单见本专题附件4。湖北省产业集聚和空间集聚初见成效,这些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不仅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坚实依托,而且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可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实现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的突破发展,促进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7)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科技孵化功能明显拓展和提升,孵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逐步增强
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的摇篮——“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于1987年6月正式在湖北武汉诞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长为培育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我省已有5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具体名单见本专题附件3。自湖北省开始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以来,省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政策及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孵化绩效。同时,随着国家层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深化,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长为推动区域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力量,为培育全省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省内加速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科技产业园区四级孵化体系已初步构建形成,孵化器投资主体也由早期的政府出资为主导发展,为政府、企业、大学、研发机构等独立或合作建立的公益型及营利性孵化器多元共存的发展局面。孵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逐步增强,在孵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质量同步提升。总体来说,湖北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科技孵化功能近年来得到了明显拓展和大幅提升,为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