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组织形式
大工业的发展引起了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生产组织准备。在前工业化时期,生产的普遍组织形式是:商人支配生产(主要存在于纺织业中)和工场手工业。在采煤业和炼铁业等大工业部门中,由于采矿业中开采矿井、建造厂房和购买设备所需的大量资金已经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之外,所以就出现了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经营那些资金需求量大的工业部门。许多采矿企业往往控制着开采、冶炼和加工一条龙的企业链条。例如,皇家采矿厂和原料厂控制着开采矿石、炼铜和利用水力把铜制成铜板和铜线。在内战前凯斯威克(Keswick)的炼铁厂雇用了4000 人。[97]
大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同于家庭式手工业作坊,不再是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的劳动,往往是多达几百人的规模,工作程序复杂,投资规模大。应运而生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管理条例的出台。这也可以称为现代工厂管理制度的前奏。
17世纪的一座工厂就出现了用工厂管理制度来管理工人。安布罗斯·克劳利(Ambrose Crowley)于1682年在桑德兰组建了一家铁加工厂,后来在1690年搬迁到了斯瓦维尔(Swalwell),拥有员工数百人。克劳利为其工厂编制了一套规章制度并收录在了“律书”中。条例总共有100 多款。这些为规范雇工的交易和劳动而制定的细微的章程铭刻了整个社会工业的符号。该厂一部分以工厂制为基础、一部分以家内制为基础。工厂的工人被安排住在称为“广场”的地方,并由看门人负责响铃通知统一的作息时间:清晨5 点钟开始工作,8 点钟吃早饭,半小时后继续劳动,12 点钟吃午饭,下午1 点钟开始工作,晚上8 点钟结束一天的劳动。在自家进行铁制品加工的工人同样受到工厂制度的管理。这些人以赊购的形式从工厂主那里购买到与住在工厂里的工人同等价格的原材料,并有权将生产的产品出售给任何人,但是前提条件是原料必须从工厂购买。[98]
虽然上述工厂管理制度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管理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带有家庭手工工场的影子,如存在着部分工人在家里工作、个别工业部门分工不明晰、产业资本较低、机器化水平偏低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扩大了的手工工场。但是在这些大工厂制定的工人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规范中,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组织生产,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生产活动。这些正是由家庭式手工作坊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经历的阶段。
(二)专业化分工(www.xing528.com)
大工业的工业生产不同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往往一项工业品的制造需要许多持有不同技术工艺的工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体现了向现代工业过渡的趋势。
阿达姆·史密斯以制钉子工业为例展示了分工的专业化细节:一个工人展开金属线,另外一个工人将其拉直,第三个工人进行切割,第四个工人做钉子头,第五个工人把钉头磨碎。制造钉头需要两到三道不同的工序;把钉头装上是一个特殊的工艺,漂白是另一件工艺技术。甚至将钉子放到纸上也是一门行业。重要的是做一个钉子要分成18 道不同的工序,在工厂里所有这些工序都由不同的工人操作。[99]伯明翰的一个做纽扣的工厂制作一个纽扣要分成80道工序。[100]
然而这种专业化的分工还只出现在精细加工部门中。像采煤、炼铁等领域,由于工序比较少,所以对分工的要求不高,专业化分工尚不明显,其生产主要靠技术的发展和大量资金的投入。
从整体上而言,英国工业在17世纪还未成熟到高度的专业化,直到18世纪80年代在工业领域才开始出现了比商业中更多的劳动分工。[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