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正在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高端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形成企业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竞争优势,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是构成创新型国家技术经济基础。高端创新是对创新替代品而不是创新互补品的探求,它是高阶市场中科技的急剧变化。其运行机理、实现方式和制度安排亟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端创新理论背景及其演变
当前高端创新发展实践所体现出的特征和创新组织形式,需要从理论进一步概括和抽象。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和“创造性积累”思想开始,学界一直围绕创新类型进行讨论。其中包括Daft(1978)提出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13],Abernathy和Clark(1985)的规律型创新、利基型创新、革命型创新和结构型创新[14]。 Tushman和Anderson(1986)的微变型创新、综合型创新和蛙跳型创新[15]。 Higgins(1995)提出产品创新、制造创新、行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16]。可见当实践的发展使得在旧的创新分类体系中发现异常值时,新的分类就会被提出。高端创新是在原有创新理论集成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发展实践,对创新规律的一种新论述。
1.高端创新是“知识和技术”的突破式创新
研究表明,企业价值创造和经济绩效经常依赖于他们自身的突破式发明。Tushman和Anderson(1986)从竞争力加强和竞争力破坏区分突破式发明,指出突破式发明提供现有技术性价比数量级提升[17]。 Singh和Fleming(2010),Lai,R.和A.D'Amour等(2011)同样认为突破式发明是作为基础发明,为后续技术发明提供支撑和服务[18][19]。在管理学文献中,研究者进一步丰富了突破式发明的内涵。如Chandy和Tellis(2000)指出从技术角度突破式发明与现存商品技术相比极大不同,并且突破式发明能够比现有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在学界,理论研究很关注突破式发明的产生和发展。大多数研究从企业角度关注突破式发明(如Ahuja和Lampert,2001)[21],或从发明者角度(如Singh和Fleming,2010)[22],找出不同企业类型和发明者团队产生突破式发明的可能。
在文献中还特别关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是突破式发明的源泉。Henderson(1993)和Sorenson and Stuart(2000)研究认为大公司需要克服责任的陷阱,经常被认为是不利于突破式创新的[23][24]。但大多数的研究并不能得出一致性的结论。Hill和Rothaermel(2003)就指出实现突破式创新以及其实现方式体现出公司的异质性[25]。文献关注突破式发明的作用,如从企业层面上,Henderson(1993)指出突破式发明改变了现有公司的技术知识、产品设计、产品技术和设备投资[26]。 Scherer和Harhoff(2000)研究都指出企业凭借突破式创新的先驱地位获得迅速的增长率[27]。从社会层面上,Richard W.Hull(2014)指出这种发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28]。 Sam Arts和Reinhilde Veugelers(2013)对突破式发明进行研究,认为尽管突破式发明相对于渐进式发明占较小的一部分,但是一般认为突破式发明的作用更加重要[29]。突破式发明改变了核心的技术范式(Freeman,1992)[30],并且产生新的技术系统,甚至新的产业(Nelson和Winter,1982)[31]
回顾突破式发明研究,尽管多数对于经济增长的测量来源于增量发明,在实践中虽然突破式创新很稀少,突破式发明的研究仍获得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由于突破式创新有可能产生新的市场,并通过竞争与合作互动,引发后续的技术发明和企业发展。因此,普遍认为突破式发明是国家创新能力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构件(Malerba,2004)[32]。
2.高端创新是“市场—技术互动”的宏观发明
科技史中尽管都是突破式发明,但是各种发明的地位并不相同。中世纪后期的伟大发明,如蒸汽机、电网、风车、眼镜、机械钟、活字印刷以及铁的铸造等,19世纪后期五大发明,如煤气灯照明,中射式水车、提花织机、氯漂白法和热气球飞行,这些发明占据着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核心。在20世纪,经济史学家就认为一些技术和机器比其他的技术拥有更重要的地位。古尔德史密斯将其称为“有前途的异形”。
Mokyr(1990)贴切地将其定义为“宏观发明”,指出在技术史中,既存在长时期的静态平衡,也伴随着大突变的重大非连续变化,这样的创新称之为宏观发明(macroinvention)。它为未来技术进步的基础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原型,这样的发明没有与前期技术的明显联系,代表着对原有技术的重大突破[33]。 Merton(2004)指出宏观发明是指这些发明显著地改变了社会,超越了最初技术应用领域,并导致多重微观发明的出现[34]。宏观发明为不连续的劳动生产率提供量化研究技术发展的历史支撑,使得可以掌握和绘制出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发展再到技术扩散的序列。从创新认识论角度,Mokyr(2011)认为宏观发明解决了主要的技术瓶颈,并且为新的创新提供了机会,通过作用于边际产品对经济产生影响[35]。
然而,微观发明和宏观发明的区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两者似乎受到不同规律的支配。Cardwell(1968)指出宏观发明产生比较缓慢,并且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完成,其不遵守显而易见的规律,不一定对动机做出反应[36]。并且宏观发明往往成群出现,很少独自发生,他们是相互影响的。关于宏观发明的产生机制,Brezis和Krugman(1997)指出宏观发明极端地改变了现有产品技术,并且能发生在一个新的领域而不是在原有老的技术中[37]。 David E.Nye(2014)指出宏观发明数量并不多,较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稳定市场中的企业,宏观发明更容易出现在拥有不同知识背景专业人士从事的迅速扩张的产业中[38]。
Robert C.Allen(2006)强调宏观发明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信息流动的重要性,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发明者的动机和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中[39]。Mokyr(2011)指出宏观发明的实现具有一定条件,外部变化可能改变了整个经济对宏观发明的接纳能力。即新思想必须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并且同时代的人有能力加以再造和使用。此外,新思想必须是在经济上同样可行,至少与现有的技术具有同样的效率。宏观发明必须诞生于一个社会赞同的环境,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竞争者推动是必要条件[40]。
3.高端创新是“市场附加值”的高端颠覆式创新
发明和创新是互补的,发明取决于那些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创新要求同其他个体互动,同时需要依赖于制度和市场,创新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和经济性的。1997年Christensen在著作《创新者的困境》与Raynor合著的《创新者的解答》中首次提出颠覆式创新概念[41]。认为颠覆式创新能够提供主流技术所不同的价值,或在某些方面次于主流技术的技术,是“更简单、更方便、更便宜”的新技术。同时强调颠覆式创新分为两类:低端颠覆式创新和新市场颠覆式创新。Govindarajan和Kopalle(2006)对颠覆式创新的概念边界做出了更为具体的界定[42]。Yu(2010)等认为颠覆式创新是一种相对现象,是相对于市场上现有技术和模式而言的,颠覆式创新不一定要彻底取代传统技术或模式,更多时候,颠覆式创新会对现有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不是完全取代[43]。此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拓展颠覆式创新的研究,如Thomond(2003)等认为颠覆式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市场上的现有规则[44]。 Schmidt(2008)则利用线性保留价格模式进行解释[45]。学者还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Yu(2010)等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出企业本身、外部环境、市场导向、技术战略等方面发挥着影响作用[46]。
颠覆性创新概念提出后获得较大争议。Tellis(2006)在其文章中认为Christensen提出的两种颠覆式创新过于强调由下而上的破坏,对于市场上其他类型创新无法做出完整解释[47]。 Danneels(2004)也对颠覆式创新提出两方面质疑:一方面,颠覆是否可能由上而下发生。另一方面,颠覆式创新是否在传统性能上表现一定较差。基于此,Danneel认为颠覆式创新应该还存在着其他可能性[48]。 Simone Corsi,Alberto Di Minin(2014),von Zedtwitz,M.,Corsi,S.,Søberg,P.V.and Frega,R.(2015)将颠覆式创新理论与反向创新理论结合,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去解释新兴经济环境下,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方案,同时,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另一延伸,即从地理维度探究颠覆式创新[49][50]。
Govindarajan,V.and Kopalle,P.K.(2006)等认为颠覆式创新同样存在于高端市场,他们以高端蜂窝式手机为例,阐述了技术高端且高价的产品同样是颠覆性的创新[51]。 Sandström,C.(2011)提出了以科技变化来区分高阶和低阶市场,低阶市场破坏性创新为渐进式的科技改良,而高阶市场破坏性创新为科技变化[52]。一直以来,许多学者试着找出市场是否存在着高端市场开始的颠覆式创新,这里立足于上述理论渊源,对高端创新理论进行分析。
(二)高端创新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
1.高端创新内涵和特征
目前立足于现有理论基础,文献中引起争议的部分,虽然表述略有差异,但都集中于“高端创新”分类和内涵。Yu和Hang(2010)指出高端创新是Christensen's理论所未涉足的领域[53]。 Christensen仅仅通过强调“狙击低端”,而忽视了其他非连续性变化的类型(Utterback&Acee,2005)[54]。Christensen(2006)承认,需要运用另外的分类体系来解决这些异常[55]。许多学者也意识到存在高端创新的分类,但对其定义不尽相同。
Govindarajan和Kopalle(2006)指出存在的低端和高端颠覆式创新。并将高端颠覆式创新描述一种创新具有更高的价格,但并不一定在产品的初始市场上具有更高的创新绩效[56]。 Christensen(2006)指出企业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通过颠覆式创新来满足原来的非顾客,同样可以用创新的新组合替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57]。许多学者认为高端创新是指创新产品的效用和价格要比现有的产品都高,是超过了消费者需求产品绩效的超量供给。换句话说,以上相关作者视高端创新为一种持续性创新,而不是突破式创新。
高端颠覆式创新和突破颠覆式创新在文献中引起了争议。Chandy和Tellis(2000)从突破式产品角度进行定义,指的是新产品包含本质不同的核心技术,与产业中的前期产品相比,提供给更高端消费者[58]。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描述这一创新类型。Govindarajan和Kopalle(2006)将其定义为极端创新,将高端创新视为技术领域内的创新,而颠覆式创新视为市场基础领域内创新。相反,Christensen和Raynor(2004)更加强调颠覆式创新并不需要技术突破,而是将现可获得的技术在破坏性商业模式中进行组合[59]。然而,Utterback和Acee(2005)以及Govindarajan和Kopalle(2006)他们认为高端创新将更具突破性,类似于突破颠覆式创新[60]。 Utterback和Acee(2005)为一些例子中的情形创造了“高端颠覆式创新”,指出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干扰了市场中的产品,增加的例子包括燃料喷射系统代替化油器和电子计算器代替计算尺。另外,他们的分类使得讨论更加深化和复杂,他们进一步区分出非颠覆式突破创新,这个分类与Christensen定义中维持性突破式创新相联系(Govindarajan和Kopalle,2006)。
结合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这里给出一个高端创新定义。所谓高端创新,是指具有丰富知识含量,较高技术难度,较高附加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类型。具体讲,是以国家创新制度为保障,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显著高技术突破性、高创新独特性、高产品创新附加值及实用性为标准的产品,通过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商用技术扩展市场空间,推动技术向更高技术势能发展,推动市场向更高层次演变,奠定企业、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基础。
从创新内容上,高端创新从本质上是非连续和跳跃性的突破式创新,高端创新的知识含量高、技术能力强。从创新市场定位上,高端创新具有高附加值的高阶市场定位。从产品层次上,高端创新具有顾客价值导向。从创新投资上,高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创新主体能力上,高端创新要求企业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层面进行创新策略的选择。从创新环境上,高端创新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多重环境因素的支持和保障。
2.高端创新的运行机制
高端创新是一个市场创造过程,伴随着市场渗透和市场进化。其技术变革动力学是创新的间断式平衡。高端创新不仅考虑供给方面即技术进步的高端性,同时考虑需求方即高阶市场需求特征,并且其有效市场化还需要来自于环境的补偿机制的推动和促进。
(1)高端创新驱动力
高端创新实现具有两个基本的驱动力,即高端创新通过新技术实现市场创造,高端消费者通过高端创新采用实现市场渗透和市场进化。
高端创新通过激进式的创新活动实现对现有知识基础的突破,通过突破性创新颠覆或提升现有产品性能的,进而探索创新型、前瞻性、实用性、国际领先新技术实现的可能。新技术的价值不完全依赖于主流价值,并高于主流客户价值需求。并且,早期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表明消费者效用产生于产品特征的吸收而非产品本身。(www.xing528.com)
这就意味着,社会结构和细分市场相互作用和联系。传统的创新扩散文献分类出5类接受者:创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滞后者(Rogers,1995)[61]。Schmidt和Druehl(2008)运用低端,主流和高端创新接受者做出分类[62]。 Rogers(1995)根据接受的时间区分不同的创新接受者类型①。创新接受者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为确定不同的创新市场目标客户和了解具体市场细分奠定基础(Mahajan et al.,1990)[63]。高端消费者最易受到高端创新的影响,因为他们拥有吸收创新性能改进的最大能力。消费者满足的基础依赖于创新能力满足需求偏好(Anderson and Sullivan,1993)[64]。高端创新的早期采用者是价格非敏感型,高端创新可有效利用市场,进而推动市场的创造和进化。高端创新可由在位企业推动和发展。
(2)高端创新的运行轨道
消费者价值高端创新市场是以产品绩效为核心的高阶市场,基础依赖于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偏好。最重要的产品绩效标准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者价值的理解有两种方式,即产品中心导向和服务中心导向。根据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绩效评价的多维度特征,Mitsuhiro Kameda(2004)总结消费者价值方程[65]。V=C(c)+P(p)+A(a)+O(o),其中C(c)就是成本的函数,P(p)代表绩效,A(a)代表实用性,O(o)代表其他共同作用的影响因素。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消费者购买决策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当实用性和其他影响因素恒定时候,在高端市场上绩效系数具有较高敏感度。
然而,不同消费者又具有不同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将消费者绩效指标进行整合,总的绩效指标就可以组成如下方程,即其中的ai是绩效系数,表明了消费者选择的优先顺序,Pi是i的绩效。但是在高端市场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正如Utterback(2004)指出,许多绩效标准会合并或者将会合并到基础功能中,将会产生新的标准来评价商品[66]。当功能变成了商品的基本功能,每个商品都配备这样的功能,他就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绩效评价的作用,所以消费者就会在他们的决策过程中寻找新的标准。这样的实例从照相机的历史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消费者绩效评价标准的产生和合并不断地随着新技术和新价值的变化而变化。消费者购买高端创新产品并不是其价格比现有价格更加低廉,或者产品比现有产品更加优越,而是他们价值评价标准改变使得他们将其看作更加有价值的商品。
企业创新能力消费者绩效评价标准的产生和合并不断地随着新技术和新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增加的消费者绩效标准对使用者很重要,企业就必须遵循新的标准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企业需要围绕当前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端创新。企业还需要将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Teece和Pisano(1997)等,以及Crossan和Apaydin,M.(2010)等通过实验证据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活动整体绩效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67][68]。并且高端创新产品改变了企业价值网络。高端创新产品可能会导致现存价值网络的巨大改变。
Christensen和Richard S.Rosenbloom(2004)在其研究中定义了价值网络,并提到企业根植于价值网络中,并发现企业的重组伴随着产品的创新,产品破坏性创新影响企业的业务开展,并且影响企业的绩效[69]。因此,企业组织管理要素对高端创新非常重要,企业需要调整其内外部功能从而应对创新需求,使其创新管理更有效率和效益,保持和提升整体绩效。企业创新能力包括高端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用户数据调研、技术营销、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方面,企业创新能力需要将高端技术创新与运营模式创新相结合,提升创新的组织和管理绩效,从而对具有快速和灵活性高阶市场中创新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时间作用下的“技术—市场”正反馈强化高端创新具有两个动态,一是市场渗透的动态过程,二是消费者创新接受能力的动态逻辑。通过两个方向的动态调整,在时间作用下实现“技术—市场”的正反馈强化。
高端创新的市场渗透动态过程,即由高阶市场向各细分市场渗透。如果将以消费者价值评价为基础的高端创新产品绩效和高端产品成本赋予相同权重,可以发现高端创新产品需要和现有企业在产品绩效上进行竞争,由于绩效系数的敏感度高。当高端创新产品在较高端市场占据优势后,进而通过持续创新和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企业通过投资和发展高端技术,实现和提高对主流技术替代的可能性,用技术扩展市场。当高端创新来自较高阶市场,现有企业则向各细分市场渗透。正如Mitsuhiro Kameda(2004)指出高端破坏性创新是低端创新的反向[70]。
消费者创新接受能力的动态逻辑。产品功能和消费者能力之间的间断和不连续就为高端创新提供了机会。消费者可吸收的产品效用范围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随着基期维持性创新所形成的焦点,而不断向更高效能扩展。并且随着前期基点的形成,后期吸收能力范围会扩大,上限增长的更快,下限增长的稍慢。客观上范围的扩大,意味着高端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在每个市场中都有产品绩效提升的轨道,消费者可以吸收和利用。消费者能力成长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开辟新市场,长期改变产业局面。
高端创新的“技术—市场”正反馈还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可以观察到已出现的一些技术,其需要技术孵化时间,从而才能完成市场进化。例如照相机的电荷耦合装置(CCD)大约花费15年的时间,再如Sony的IP电话等。Mitsuhiro Kameda(2004)研究了计算机市场,DVD、CRT、LCD等,指出不同的技术孵化时间有可能对市场造成不同的影响,一些技术需要相当长的孵化时间,就给现有企业应对破坏性技术提供了时间,现有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联盟、猎头,M&A等手段获取技术[71]。
补偿机制高端创新的补偿机制是指帮助高端技术扩散,有效促进高端技术市场化,并最终实现高端创新的所有辅助因素。补偿机制会促进高端技术发展,并为高端技术发展扫清障碍。正如Joel Mokyr(2002)指出创新的新思想产生于特定制度和社会环境中,环境的外部变化可能改变整个经济对创新发明的接受能力。采用某项新技术的总成本包括发明者所支付的私人成本和整体社会所支付的社会成本,社会成本通常高于私人成本[72]。 Joel Mokyr(2012)指出在具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创新为社会产生更多的收益,并使发明和开发的成本相形见拙,从而产生了免费午餐。不同社会的接纳能力是高端创新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多种多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因素决定了高端创新的供给和需求,为高端创新发展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每个社会都存在稳定性的要求,社会惯性对创新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在经济和社会中构造恰当的激励机制保障高端创新发展。这样的激励结构是部分经济性的,非经济性的激励同样重要[73]。
技术变革的政治经济学指出创新的收益通常极为分散,而损失较为集中。对技术进步的消极反映只能被理解为那些在某些技术上有投资的人们为了阻止其技能价值的下滑而做出的尝试(Mokyr,2012)[74]。技术变革是一场正和游戏。政府为社会对标新立异者态度确定了基调。政府在技术变革中扮演者一个核心角色,政治因素决定了创新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是否被引导到生产性目的。创新政策和政府行为对中国高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高端创新需要政府尊重创新市场规律,通过创新政策和政府行为高端创新营造政策安全网,保障高端创新资产的所有权,完善专利制度确保具有足够的激励,提高高端创新者承担风险的意愿,营造开放的高端创新生态环境。
社会环境在决定创新行为时同样非常重要的。高端创新需要创新文化进而改变既有的阻碍创新发展的社会惯性。学术信仰是高端创新的关键变量,声望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选择变量。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结构对社会中高端创新倾向具有最普遍的影响。高端创新要求社会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社会能通过给予高端创新者无形激励有效改善高端创新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信息的开放程度影响高端创新发展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创新技术信息得以快速频繁互动和交流,可以有效实现和推动“发现效应”。科学界是世界性的,高端创新的技术成果是超越国界、相互协作的结果。信息的开放程度除了保障高端创新知识和技术的互动,同时还有利于形成高端创新共识性的评价,形成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标准。一个特定的被创新共同体成员所接受的认识论是必要的,这使得高端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更广泛的接受。
(三)中国高端创新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实施高端创新,聚焦创新规律、激发创新动力,实现新突破,展开新探索,是通过高端创新占领关键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推动整个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可持续创新的客观要求。
1.实施高端创新有利于形成企业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核心竞争力
高端创新体现着科技发展和市场策略的有机融合。高端创新在高阶市场中,通过突破性、宏观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提供超越市场需求产品绩效的超量供给,在利基市场中既有市场规模支撑和高利润获利保障下,推动企业调整成本结构,引导企业引领和持续推进创新,形成科技发展和市场互动的双边正反馈创新机制,进而奠定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升级和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结构升级基础,实现企业高成长性,形成企业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讲,高端创新重塑企业内部“资源—流程—价值观”组织管理架构,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组织能力受到资源、流程和价值观影响。高端创新为核心的资源分配、流程重组和创新理念对企业持续创新具有重要的正面导向作用。企业创新价值观是企业创新技术选择和创新资源组织的次序准则,以高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理念,要求企业跟踪科技发展速度和核心方向,确定产品特性,把握主流市场需求,分析高端创新技术扩散,预测创新收益,评估高阶市场潜力,运用顺向思维和反向思维追求创新的重大突破,并以重大创新突破重塑科技创新、市场收益、顾客效用对企业和产业的互动和影响。对于商业模式和流程重组,高端创新以洞察客户需求和价值主张为核心,寻求更具竞争力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让渡方式,以高端创新的品牌附加值重组资源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和能力。以高端创新为核心的资源分配,企业通过高端创新技术重塑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序列,并以资本市场思维对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高端创新为核心的运营方式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相结合,推动企业创新组织能力逐步呈现在企业创新组织文化层面上,进而形成企业高端创新核心驱动力。
在价值网络结构中,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价值网络的结构演变,知识定位和知识分工决定了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发展地位。高端创新是突破性、宏观性、颠覆性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以高精尖知识和技术体系为主导整合企业价值网络。高端创新企业掌握知识和技术核心,凭借高端创新知识流和信息流提升其在价值网络中的层级,占据价值网络中的核心位置,主导价值网络的知识技术分工、产品价值整合和网络结构协同演化。以高端创新为驱动力,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重塑以及企业价值网络重组,实现在全球价值网络星系中中国企业成长和创新引领者目标的实现。
2.实施高端创新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集群的形成
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新集群是一个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根据其自身独特的资源与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突破口,奠定地方创新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势。在中国产业集群面临升级压力和中央政府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的今天,中国产业集群已经进入到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新阶段。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着力研发和扩散国际领先科技成果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极。高端创新以具有高端技术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企业为载体,奠定创新集群产业竞争力核心,高端创新企业形成的价值网络提供创新集群转型升级根本驱动力。高端创新的知识溢出、技术研发和扩散,以及企业创新合作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联结,培育创新集群内生性核心创新力。通过高端创新和创新集群的循环互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在全球竞争中,引领关键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创新集群国际竞争力。
具体讲,高端创新是创新集群中企业的首要资源、第一动力和核心资本,以高端创新为内核的企业,探索和引领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在高阶市场的持续获利,推动创新集群由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高端技术创新能力支撑,高端创新企业加速集聚,以新知识生产、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定位、新创新链构建为目标,形成高端创新企业价值网络。以高端创新价值链为主导,以突破式发明、颠覆式创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内容,在高阶创新型产品市场中,进行资本、技术研发机构、企业家、创新人才、科技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技术空间集聚,形成有效互动的企业创新协作网络。以开放式创新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协同发展,强化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联动和协作效应,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在创新理念、制度、管理方面构建系统性的高端创新政策体系,打造最适宜高端创新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集群平台载体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3.实施高端创新构成创新型国家技术经济基础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各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以高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实现行业革命。历史中如贝西莫工艺、四冲程循环热机、五针式信息传送机、永磁发电机、阿司匹林等发明,引领了“充满奇迹年代”的来临。凭借技术的高势能实现技术垄断,获得发展优势。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指出,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大变革。中国要实现崛起,需要实现高端创新。
中国式创新一直在欧美研究范式引领之下进行修正,随着中国与欧美技术差距的缩短,市场化技术时代的到来,要实现核心技术变革,实现关键链突破,实现技术垄断地位,需要依靠高端创新。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和《华尔街日报》都指出,中国正由过去30年中“汲取创新”向“领导式创新”转型。汤森路透在《开放的未来:2015全球创新报告》,对全球12大技术领域创新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中国初步具备全球创新领导者潜能。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相伴的过程,政府通过政策引领和支持,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实现行业革命。凭借技术的高势能实现技术垄断,获得企业发展优势,进而解决短期就业,并保持国家长期竞争力。
高端创新根植于企业创新活动,依赖于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更加依托于市场和制度。高端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创新发展规律,其具有经济性的同时更具社会性。高端创新是一种创新理念,一种创新文化,一种创新资源分配的社会选择。高端创新重塑企业、产业、研究体系,甚至政府创新管理部门看待产业技术革新、创新成本、风险偏好和创新市场环境,以及解释其自身使命的角度和方式。高端创新与政策和社会环境互动中影响经济发展惯性,改变社会对高端创新产品和技术的接纳能力,促进社会对于高端技术创造力的包容性,进而给予高端创新者无形激励,有效改善高端创新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推动改变既有的、阻碍创新发展的社会惯性,突破经济和社会对创新的结构性约束。高端创新是世界性的,是超越国界、相互协作的结果,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实现和推动“发现效应”,促进创新技术信息的快速频繁互动和交流,思想的传递进一步激发高端创新的技术变革涌现,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动力和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