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驿站逻辑评价模型立足于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目标制定及内容科学性分析基础上,关注创新驿站政策执行,进而保证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创新驿站政策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为创新驿站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时也是制约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正如学者Thomas B Smith(1973)在《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指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4个组成部分产生的张力在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形成反馈,并进一步对制度形成支撑或制约[1][2]。Meter和Van Horn(1975),台湾学者林水波和张世贤(1984)等学者同样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的3个主要因素除了政策问题本身的特质和政策本身所能够规划和安排的能力外,就是政策本身以外的环境条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影响因素[3][4]。
作为创新驿站站点,创新驿站站点与发展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通过资源、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且,开放得愈充分,创新驿站站点运行也就愈有效。但是,无论从环境中输入资源,还是向环境中输出资源,结果与影响都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在开放条件下,创新驿站站点与发展环境的相互作用,有的有利于发展,有的不利于发展。因此,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研究以认识创新驿站政策演化,并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基本目标展开,研究立足于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分析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构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开展创新驿站政策试点工作的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发展环境进行实证分析,力图通过系统分析创新驿站执行机构发展环境,认真检查、鉴别、过滤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服务发展环境要素,为创新驿站政策执行趋利避害,为创新驿站各站点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