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的应用分析

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的应用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帕金森指出,长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尤其是大型组织工作效率研究表明,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事件的时间成正比,并且从业者会由于拥有充裕的时间而放慢工作节奏,或者将过剩的时间用于增添其他项目工作[16]。

(一)关键链技术理论基础

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博士(Eliyahu M.Goldrat)于1997年提出关键链技术(CCPM)[1]后对其研究和应用风靡全球,关键链技术成为进度计划管理的一个新里程碑,成为管理理念和思维的一种新突破[2]。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键链技术不仅普遍应用于航天[3]、公路建设[4]、造船[5]等传统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6]、产品研发[7],甚至国防建设[8]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企业如波音公司、福特汽车、宝洁、3M、英特尔等跨国企业都正在实施关键链技术,取得积极成效的如美国通信设备制造商Harris公司将半导体工厂建设时间从行业平均水平46个月缩短到了14个月;以色列航空公司飞机平均维护时间从3个月降到了2周;朗讯公司R&D项目平均工期缩短25%[9]等。

关键链技术已成为业务运作管理的重要模式,成为企业获得经营活力的重要方式,成为有效争取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同时关键链也为进度计划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可靠的理论依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1.关键链技术基本思想

高德拉特在《关键链——突破项目管理的瓶颈》一书中提出了关键链及缓冲区的概念与方法,其被认为是项目管理领域自发明关键线路法和计划评审技术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10]。该技术是在TOC理论和PERT技术基础上发展并提出的,根据高德拉特的基本思想,关键链技术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相融合的进度网络分析技术,是由项目活动紧前关系和资源约束关系共同决定的一个任务集,是制约项目周期的最长工作序列,其强调工作执行时间和工作间紧前关系约束,同时重点关注资源约束,通过项目缓冲、输送缓冲和资源缓冲,以及缓冲时间的集中管理构建预警机制,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对工作进度的影响,强调项目执行的动态管理以及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

关键链技术是在进度管理过程中权衡时间、资源和人三重约束,从系统瓶颈入手,以实现系统整体最优为目标,即基于任务逻辑和资源逻辑基础上对全局不确定性的系统思考,主要包括5项基本内容:(1)基于制约因素的有序任务集识别和确认关键链,实现在有限资源基础上的优化配置;(2)运用50%完成概率估算任务工期[11],以集中的缓冲区管理控制任务的不确定及风险因素,有效缩短任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3)运用项目缓冲、输送缓冲和资源缓冲3种不同性质缓冲[12]预测延误,控制不利影响,降低执行风险;(4)基于缓冲区的评价监控工作进度质量,为制定响应决策提供预警机制;(5)基于关键任务和非关键任务的重要性序列,以利于整体工作进度有效控制为导向分配资源,排除非关键链干扰。

2.关键链技术基本假设

根据工作进度时间序列,关键链技术应用基于3项基本假设。

工作进度计划编制阶段基本假设(1):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工序完成概率分布可形成管理层低风险完工时间估计。具体而言,在工作进度计划编制阶段,鉴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自身效率性的保守估计,防止全局性的消减时间,工作管理层和实施层倾向于工作任务的高安全性,因而有意加入安全因子,导致因安全时间膨胀形成的整体工作周期延长[13]

工作实施阶段基本假设(2):从业者劳动强度和任务优先序列造成削减资源压力和关键点工作饱和。具体而言,各工作步骤存在单位工作资源,包括单位劳动时间和单位工作费用,单一工作步骤的单位劳动强度提高可能造成盈余时间的蒸发,相反单一工作步骤的单位劳动强度减低却可能造成延迟时间的叠加。并且工作步骤的序列安排影响各项工作转换时间,造成关键点工作累积,形成瓶颈,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延长工作周期。

工作实施阶段基本假设(3):从业者的心理因素非自觉地影响工作进度和工作周期。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工作时间松弛度与工作效率成反比,即松弛度越低,工作效率越高;反之,松弛度越高,工作效率越低。这种类型的从业者心理因素被命名为“学生综合症”[14][15]。换言之,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只有在完成时间临近时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而工作开始阶段从业者的行动会迥然不同。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定律”,也成为非自觉影响工作进度的心理因素之一。帕金森指出,长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尤其是大型组织工作效率研究表明,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事件的时间成正比,并且从业者会由于拥有充裕的时间而放慢工作节奏,或者将过剩的时间用于增添其他项目工作[16]。影响从业人员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墨菲工程师所提出的墨菲定律问题,即如果有两种选择且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则有人必定会做出这样的抉择[17]。数理统计中的一条重要统计规律说明了这一问题,即当在一次活动中,某一事件发生概率为P(P>0),则该事件在n次活动中,其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Pn=1-(1-P)n,表明即使是小概率事件P,随着n的增大Pn值将逐渐逼近于1,因而事件将必然发生[18]。(www.xing528.com)

(二)创新驿站服务进度管理问题分析

创新驿站政策执行的关键就是推动创新供需对接的服务模式创新,即以一种创新需求主导的、开放式、联合式、虚拟式、网络式、定位式的服务机制取代创新供给主导的、封闭式、无差别化的传统服务模式。对于创新驿站政策执行而言,提升创新服务产出需要在既定的创新服务质量和创新资源成本范围内以更少的时间提供服务,即创新服务进度、服务成本和服务质量是创新驿站政策执行3个主控目标,其中服务质量是根本,服务进度是主线,服务成本是关键。G.Jr.Stalk于1988年就提出“时间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TBC)”[19]的概念,同样,在新的市场竞争和创新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创新驿站的优势要素就集中地体现在对快速变化的创新环境,以及与之相呼应的创新需求做出迅速响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快速变化的、多样化的创新需求,即创新驿站服务准确性、柔性和快捷性是创新驿站创新服务系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如何将三者有机糅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是目前创新驿站政策执行过程,即创新驿站站点运作管理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

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创新驿站服务进度控制是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创新驿站站点服务进度管理是整个创新驿站政策执行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驿站管理者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其为实现一定的创新技术转移服务目标提供科学预测,确定未来行动方案,从而使整个创新服务过程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减少创新服务风险和服务失败概率,为创新驿站管理者和技术经纪人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目标导引。

然而,创新驿站所提供的创新服务是一项知识密集性工作,在资源制约条件下,整个工作周期时间风险高,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存在4类具体问题:(1)单位工作工期的待定。中国创新驿站服务主要包括11项具体内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项创新服务内容关键工作数量、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与之相应各站点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处理能力均存在着差异,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考虑客户需求基础上做出安排。然而,创新服务工作的反复实行可积累相当经验,进而总结和设计服务交付时间,从而对进度周期进行计划和安排,在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有待系统地总结和概括;(2)工作资源约束的考量。创新驿站提供的创新服务是以一定任务逻辑链展开的,在多项创新服务之间以及单项创新服务的多工作步骤之间普遍存在着资源冲突。因而,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待系统地总结创新驿站创新服务单位工作所需资源类型和数量,就资源分配划定清晰的界限,就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方面做出更加显著的系统优化与提升;(3)进度控制机制的缺位。创新驿站创新服务进度计划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统筹全局的控制思路和理念,需要在服务工作局部活动优化基础上实现创新驿站站点服务整体最优。因而,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待于建立有效的进度控制机制,实现创新服务进度管理的预见性和有效性;(4)进度动态性优化的需要。创新驿站创新服务进度计划深度随着创新驿站发展不断深入,创新服务进度系统的逐渐形成需要动态化的控制和优化观念,从而在站点规模扩大、创新服务资源数量、参与创新服务部门数量以及信息化程度倍增的影响下,有效控制服务进度计划偏差,合理安排资源共享,有效调整工作逻辑,不断提高进度计划的支持性和指导性。

(三)创新驿站服务进度管理方法改进

基于创新驿站逻辑评价模型分析思路,创新驿站政策执行过程是由投入、活动和产出3个部分组成,即创新驿站创新服务投入是指服务执行所需资源;活动是指创新驿站服务工序间的依赖关系;产出是指在定义范围内完成创新服务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关键链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主要体现在对创新驿站政策执行活动有效性评价上,并基于2条基本假设,假设1:时间是制约创新驿站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影响创新驿站服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对创新驿站创新资源分配和创新服务成本控制起到制约作用。假设2:创新驿站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机波动时时存在,使得创新服务过程中各阶段能力的平衡在实际中实现极其困难,并且提供创新服务过程中存在多资源负荷工序,其已成为瓶颈限制整个创新驿站站点创新服务规模。

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对创新驿站政策实施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改进创新驿站服务流程编制,有效掌握创新驿站创新服务管理重点。创新驿站创新服务流程既体现为一连串创新服务行为和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性、一致性和有序性,同时又是创新驿站站点提供创新服务整体运作的逻辑决策过程。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建立创新驿站服务流程运作程序,可有效管理创新驿站站点中存在的、相对独立的技术经纪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群体,明晰其行为属性差异度,以完善的沟通机制驱动进度管理,从而使创新驿站的基础创新服务协调一致,发挥整体综合绩效,形成竞争优势。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通过抓住创新服务投入、活动、产出以及服务关键链等重点工作,分析偏差、跟踪服务进展,开展整体规划、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创新驿站服务进度管理有的放矢。

(2)改进创新驿站服务时间估计,优化创新驿站创新服务周期。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通过在决策上明晰投入—活动—产出的政策执行逻辑,在实施上次要化非关键链,明确创新服务执行逻辑,运用完成概率有效估计和确定创新服务时间序列,提升从业者的工作紧迫性以及工作积极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创新驿站政策实施效率。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通过工作设计到完工的全过程追踪,合理确定工作程序,科学分配工序资源,从而有效增加工作完成的准时性以及工作提前完成的可能性。

(3)改进创新驿站服务监控方法,提高创新驿站创新服务绩效。鉴于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特性,为保证创新服务的高完成概率,需要管理创新驿站创新服务的高不确定性。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通过集中安全时间进行缓冲区状态观察、管理和预警,通过优化创新驿站创新服务进度计划中缓冲区设置,为创新驿站管理人员直观认识创新服务实施情况提供动态进度状态表,依据缓冲区的双向反馈采取创新服务进度改进措施,有效实施进度管理。关键链技术与逻辑评价模型集成化通过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创新服务特性有机结合,有效避免创新服务资源冲突,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影响,控制创新服务成本,提高创新服务客户交付率,最终有效提高整体创新服务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