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13年发展,形成了功能完备、覆盖面最广的泛欧洲创新驿站网络,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提供创新服务、支持商务活动和国际合作、支撑集群创新和技术中心发展、促进区域知识转移最重要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促进跨国技术转移、支持当地政府制订政策计划,以及与其他服务机构和网络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为评价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欧盟第四框架协议指导下建立的创新驿站(Innovation Relay Centre,简称“IRC”)是通过提供技术转移服务,联系技术需求者和技术供应者的网络化合作平台;是推动技术转移、促进国际合作,优化全球知识治理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是欧盟实现建造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知识经济体战略目标的关键步骤。经过13年发展,形成了功能完备、覆盖面最广的泛欧洲创新驿站网络(Innovation Relay Centre Network),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提供创新服务、支持商务活动和国际合作、支撑集群创新和技术中心发展、促进区域知识转移最重要的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思想影响下,鉴于创新对知识流动和体系依赖度日益增加,创新驿站评价成了培育和改善创新环境的重要方法,提高区域、国家创新系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创新驿站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驿站功能考量与能力评价也逐渐成为国外研究热点。以“Innovation Relay Centre”和“Innovation Relay Centre Network”等相关词汇为检索词,利用Proquest、Elsevier等数据库以及Google学术搜索,检索到结果表明,从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有关创新驿站文献共1062份,其中涉及创新驿站评价学术期刊论文33篇,研究报告24份,指导手册和文件26本,新闻时讯84本。国外研究表明,创新驿站评价有利于明晰创新驿站在多主体中的居间地位和服务功能,整合知识链和创新链上不同要素,促进技术、知识在各创新主体间流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益和效率,在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回顾国外创新驿站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一)创新驿站站点整体评价

作为欧洲创新区域窗口,创新驿站在全欧洲范围内,帮助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技术转移[1]。在此过程中,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促进跨国技术转移、支持当地政府制订政策计划,以及与其他服务机构和网络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为评价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学者们分别从创新驿站服务、功能、影响因素、运营以及合作等方面,对不同创新驿站进行评价。

1.创新驿站成功案例评价

中小企业是创新驿站主要目标客户,创新驿站任务就是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欧洲技术转移和创新。创新驿站在支持建造欧洲知识经济体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效益,正是在所实现成功案例中表现出来的[2]。因而也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首要切入点。Francesco Quatraro(2005)就针对中小企业Bio D S.R.L,Durum Italia S.r.l和Tekne S.r.l技术转移案例进行研究表明,这些中小企业缺乏足够技能和资源,在技术交流方面存在困难,而阿普里亚地区创新驿站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合作伙伴,有效地获取和利用知识,并在实现知识交换过程中提供高附加值服务[3]。 Regis Cabral(2000)进一步对欧洲最好的5个创新驿站之一——北瑞典创新驿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创新驿站并不是纸上谈兵,在Mobile Abattoir和Dental Workstation案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合作的促进者和支持者[4]

2.创新驿站功能评价

创新驿站是创新、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的区域跳板[5]。而作为区域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驿站应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6]。 Gulinski,Marciniec和Wolniewcz(2002)就着重强调了波兰创新驿站的使命,即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加强波兰企业竞争力,推进科技和创新政策实施,支持区域产业发展[7]。事实上,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所产生的特定转移累计效应已有效地作用于区域经济。在研究创新政策对城市建设影响中,Scrofani和Cappello(2001)就证明了意大利Media创新驿站在支持创新合作,发掘创新机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将卡塔尼亚的企业置于国际生产网络和技术网络中,对西西里岛和卡塔尼亚地区技术转移产生了重要作用[8]。持同样看法的还有Mayer和Wolfgang(2002),他们在欧洲技术功能分类研究中指出,这些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机构本身就参与创新过程,另一类机构目标是为创新过程创造环境。而荷兰创新驿站的功能是两者兼有,通过实行企业技术需求扫描计划,不但完成了对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状况诊断,而且提高了中小企业对技术和创新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9]

3.创新驿站影响因素评价

另一个方面,区域发展又对创新驿站具有反作用。在对爱琴海地区和安纳托尼亚地区创新驿站研究中,Gumusluoglu和Elci(2009)肯定了创新驿站在土耳其创新系统中在促进知识和人力资源在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流动发挥的重要作用[10]。但是Akcay和Soylemez(2009)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家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其所提供的服务数量仍很有限。区域文化不同;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联系,缺乏合作机制和动机;缺乏制定和实行创新政策的区域和部门策略以及缺乏支持创新的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和创新中介机构是束缚创新驿站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1]。 Gecas(2002)也注意到了同样的问题。虽然在欧盟对68个创新驿站活动和成果评估中显示,立陶宛创新驿站是网络中最好的站点之一,但Gecas(2002)指出立陶宛创新驿站在科学领域和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受制于当地经济环境和企业资金实力以及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机制[12]

4.创新驿站运营评价

要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成为支持区域发展的基础,就要保证创新驿站具有促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的流畅操作系统[13]。从创新驿站运营角度,Jokela(2006)探讨了以色列技术公司Delta,利用芬兰创新驿站代表—芬兰国家技术局及以色列代表—以色列工业研发中心的服务(如图2-1),利用创新驿站网络数据库搜寻伙伴的过程(如图2-2)。并发现企业在整个过程中付出了较少的时间成本,创新驿站服务也是非常充裕和有效的,但企业期望却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究其原因,从技术需求者角度,一方面是没有兴趣利用数据库;另一方面是小企业在供应链上没有适合的位置。从技术提供者角度,技术特征描述的准确性是寻找伙伴过程中形成障碍的重要原因。面向处于供应链不同位置企业宣传数据库、开发新搜索引擎是有效地应对这些服务问题,将任意技术搜寻者与技术市场直接相联系的关键[14]。基于同样的角度,弗兰德斯创新驿站与比利时MAREDFlOW项目合作的可能性成为Potter、Stassijns和Roeck(2006)研究的重点,并指出弗兰德斯创新驿站提供的网络应用程序,可成为沟通网络成员和MAREDFlOW合作伙伴的关键渠道。而且合作取得的良好效果可能最终有助于在海事部门中,形成一种跨国界的密集知识转移并为不同区域经济带来实在的溢出效应[15]

图2-1 创新驿站网络和国家技术机构合作路径

图2-2 创新驿站和国家技术机构服务路径

5.创新驿站合作评价

创新驿站合作评价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无论是小区域合作还是大范围协同都成了关注的焦点。按照合作规模递增顺序,对创新驿站合作评价内容进行梳理。

Lifford(1997)探讨了同处于英国考文垂地区的米德兰创新驿站,与兰切斯特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以及PATLB中心合作,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创新支持的可能性[16]。并指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米德兰创新驿站平台,更好地利用LANTIS和PALIB的服务实现创新。同时,Niessen(1997)也针对创新驿站和PATLIB中心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合作领域,即客户转介、培训以及经验交流[17]。 Flor(2004)认为位于欧洲西北部边缘爱尔兰、挪威和苏格兰的3个创新驿站形成专题小组,通过建立更加紧密联系,共同组织和促进跨国技术转移,进一步发展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聚集创新策略、区域发展政策、当地知识,实现创新驿站客户利益最大化[18]。 Giachetti(2009)强调这些跨国界创新驿站小组的区域选择,是基于客户企业表达出的,与在特定服务区域内其他企业合作的偏好。这些创新驿站合作不仅仅在特定技术领域,而且在特定地域内,这种合作已经形成了创新驿站集群。区域、技术和相互文化之间依赖关系的深入了解将有利于提高跨国技术转移效率,而技术合作和伙伴关系将会加强在传统工业区内商业组织的实力。除相互之间合作形成的创新驿站集群,许多创新驿站已与区域内其他集群签订了合作协议。创新驿站指导委员会还建立了专职工作小组,调查和识别创新驿站所能为集群,以及技术中心提供服务的类型和合作方法。Giachetti(2009)进一步对支持集群发展的新项目IRC-RECITAL进行了分析,指出不仅在其运行的8年里,为许多项目提供了业务和创新方面支持。而且,通过为Machine Vision集群的相关项目EXPANSIVE提供服务,又在营销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这些方法为提高技术中心开放度,发展欧洲技术中心网络及其专业化,以及在国际上与其他区域合作提供了借鉴[19]。 Tarasova(2008)描述了俄罗斯科学城与德国和意大利创新驿站的合作。俄罗斯创新中心通过这次合作,了解了欧盟创新驿站结构和基本运行规则,学习和应用了创新驿站的方法,使俄罗斯技术转移网络与欧盟创新驿站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更加容易和便捷[20]。 Stajano(1999)也强调创新驿站网络扩展到欧盟之外的必要性,认为美国和加拿大技术转移组织将会成为网络中非常有效用的站点,欧盟因而可以获得一个“国际创新驿站质量商标”[21]。虽然认为创新驿站的出现和发展是欧盟特有的技术转移经验累积结果,但Cabral(1997)同时坚信,在世界其他地方建立的创新驿站,可以成为该地发展的灵感之源[22]

(二)创新驿站网络整体评价

对创新驿站整体评价表明,不同创新驿站具有不同组织结构,并且服务区域经济环境等方面也非常不同,必须保证他们具有独立发展的机会。然而,这些不同创新驿站又共同组成了一个跨国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将知识、技术与人连接起来共同推动创新和竞争[23]。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内部和环境组分能够被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整体,必有互补互利、合作共生的需要和可能。故学者们从系统和动态的角度出发,以创新驿站网络功能实现为目标,对创新驿站网络整体评价给予了高度关注。

1.创新驿站网络发展战略评价

为积极地适应动态环境,更好地为发展提供导向。学者们从创新驿站网络发展战略角度进行了评价。从战略发展方向,创新驿站网络发展战略上的调整主要是更好地为不同框架协议服务。从战略调整内容,创新驿站网络结构的优化以及运行效率的提高,成了为欧盟第五次框架协议做准备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关注点[24]。 Watson、Diaz和Szkatula(2001)从战略分析角度进一步指出,虽然成熟专业的创新驿站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并受到了顾客的欢迎。但是,创新驿站网络却仍需资金支持,缺乏独立性;网络中一些创新驿站表现不佳,有形的经济效益还没有显现出来。因而建议要区分出表现不佳的创新驿站,扩展网络服务范围和服务产品序列,将创新驿站网络定位为一个积极参与者,在欧盟范围内巩固网络“利基”市场,并以服务能力为导向,以提供低成本高附加值跨国服务为手段,切实地满足当地需求[25]。Tombeux(2002)表示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同时强调为成为更好的区域技术转移服务提供者,应将焦点放在处于“跨国技术转移劣势”地区创新驿站能力提高上,在互惠基础上加强与国际网络的联系[26]

2.创新驿站网络影响因素评价

创新驿站网络功能是环境和结构,以及网络所包含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元素和结构方案,是有效地发挥创新驿站网络功能的关键。对此Cabral(2000)做出了清晰的阐述,指出创新驿站网络高效率运转依赖于网络站点有效、合理和专业的运行,创新驿站网络优势就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上,即兼容了大、小网络的特点,并能组合成一些专题小组,进而更有效地满足特定需求[27]。 Gianchetti(2005)特别强调标准化工作程序为网络成员之间以及顾客之间沟通提供便利,并使创新驿站能够获得用于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工具和手段[28]。 Jokela(2006)的研究表明,创新驿站网络数据库就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它对创新驿站网络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29]。Chataigne(2002)支持这一结论并进一步强调网络数据库体现了创新驿站网络连接国际市场的独特之处[30]。此外,Sabatin(1998)认为创新驿站网络对中小企业实行的技术审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31]

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强调了沟通、学习以及相互合作,对创新驿站网络良好运行的重要意义。Albors,Sweeney和Hidalgo(2005)在研究中特别指出除结构上的优越性外,要达成技术转移合作,最终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正由于创新驿站网络员工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专业搜寻能力及对机会的敏感性,才使得创新驿站网络有能力成为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催化剂[32]。 Menendez(1999)建议,应该鼓励各创新驿站使用在其他地区产生良好效果的手段和方法,这些好经验在不同成员之间交流,将为他们技术和专业能力提高,以及网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3]。 Tsilibaris(2000)认为还需要对新成员进行培训,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网络中创新驿站步调一致[34]。对此,Pilsner(2000)进行了补充,指出培训在员工理解区域之间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将是创新驿站网络的一个独特卖点,并且这种技能的提高,将直接增加跨国技术转移成功机会[35]。此外,信任也是创新驿站网络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紧密合作是建立共同信任最好方式,并且对技术转移效率提高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36]。网络之间相互合作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实现双赢,整体服务将更加有效率。创新驿站网络与区域网络发生协同,使创新驿站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7]

3.创新驿站网络中期业绩评价

创新驿站网络功能是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和作用的能力,而功能实现也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驿站网络主管Javier Hernandez-Ros,欧盟执委会专员Jan Figel,欧盟委员会负责企业和产业副主席Gunter Verheugen,欧盟创新中心主席Renate Weissenhorn等,对创新驿站网络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并对创新驿站网络取得业绩进行阶段性总结,进而预测和选择调整改进角度,这些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创新驿站网络年会[38][39][40][41]中(见表2-1)。

表2-1 创新驿站网络“中期业绩”评价

续表

(三)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估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检视目的是否达成的衡量要素。创新驿站网络目的是实现和保持一种高质量的跨国技术转移服务,并使客户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即目的与绩效相关[42]。这也就成了管理者和学者选择评价指标的主要依据,以此为基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从核心业务、影响因素以及结果和作用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创新驿站站点通过经纪活动为跨国界技术转移提供便利,提高机遇意识、技术转移效益意识、科研成果商业化意识的目的达成情况。另一方面,在创新驿站分类基础上,从流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创新驿站网络在促进跨国技术转移,整合分散的国家技术转移服务,以及提供网络化合作平台目标的实现程度。

1.创新驿站站点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驿站站点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角度的不同主要可分为3个方面。

(1)跨国技术转移有效性指标

技术转移是创新驿站的核心业务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Bozeman(2000)提出了技术转移有效性6个指标,即外部引进、市场影响力、经济发展、政策回报、机会成本、科技人才,试图建立一个适合技术转移中介的生产函数模型,比较不同技术转移中介绩效,从而得出有用的管理和政策建议[43]。跨国技术转移是创新驿站服务的主要内容,其有效性指标侧重于城市有效性、服务对象有效性、地域有效性。跨国技术转移协议有效性指标则指形式有效性和结果有效性。结果有效性存在于为参与方带来的经济利益中,即创造就业、增加产值、获得技术使用费。形式有效性则包括许可协议、技术合作协议、合资企业协议、技术辅助协议、生产合作协议(分包生产和共同承包)[44]

(2)创新驿站影响因素指标

学者们多以主体实力为基础,结合具体区域经济环境建立创新驿站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体现在Roxas、Piroli和Sorrentino(2011)的研究中,即选取了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经营者实力、技术需求、新客户及其创新能力,结合宏观经济指标如区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研发支出强度以及显示性地区总创新指数等,对不同创新驿站之间效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外部因素的影响[45]。同样的,Albors、Sweeney和Hidalgo(2005)以地理位置为标准,对创新驿站进行分组,共分为东欧、北欧、南欧和中欧,主要关注区域政策和与创新相关区域基础设施对其绩效的影响。运用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率;1995—1999年和2000—2001年阶段技术转移相关指标,如客源量、技术转移合同协商数量、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创新驿站经营者实力相关指标,如帮助中小企业完成潜在技术转移能力、为有意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广产品序列能力、对欧盟创新驿站网络项目资金依赖度。由于一直处于欧盟质量的严格控制以及创新驿站后续控制中,故其特别指出创新驿站内部小组成员实力指标没有在指标体系内[46]

(3)创新驿站结果和作用相关指标

虽然没有正式公认的量化目标衡量创新驿站网络成果和作用,但是,Watson,Diaz和Szkatula(2001)主张可以通过跨国技术转移协议数量、跨国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创新驿站服务网络地理覆盖面这3个指标进行衡量[47]。在创新驿站年度活动报告中,也分别用创新驿站顾客数量、组织规模、所处行业、所使用服务类型;不同类型协议数量、电子布告板上每个关键词所达成协议数量、达成协议过程中所使用工具类别、支持服务类型、所涉及创新驿站数量以及达成每个协议所需时间为指标,对创新驿站整体绩效进行分析[48]。虽然同意创新驿站作为欧洲技术中介的效益,最初反映在协议数量不断增长上,但对建立整体评价指标体系,Gulinski、Marciniec和Wolniewcz(2002)持不同观点,认为仅仅用达成技术转移协议数量对网络效用评价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还应将创新驿站为培育创新文化所做出的贡献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49]。 Albors、Sweeney和Hidalgo(2005)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于衡量创新驿站改变创新观念与态度(全球视野和企业家精神)、鼓励跨国合作(风险投资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无形指标是不容易测量的。可见对创新驿站成果评价中,学者们十分强调基于所提供数据的可测量性指标[50]

2.创新驿站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驿站网络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创新驿站分类指标为基础,并从流程和结果2个角度建立起来的。

(1)创新驿站分类指标

创新驿站秘书处制定的创新驿站分类标准主要是选取创新驿站的特点和地理覆盖面。创新驿站的分类便于将创新驿站绩效与网络平均水平相比较,更有利于创新驿站管理者比较同类型创新驿站绩效,目的在于保证网络的整体绩效(见表2-2)[51]

表2-2 创新驿站分类指标

(www.xing528.com)

续表

(2)创新驿站网络流程评价相关指标

欧盟绩效指标工作组设定的创新驿站网络绩效评价指导指标,根植于跨国技术转移过程所提供服务序列中,即将与跨国技术转移协议和支持协议相关活动数量除以全时约当数,进而转化成绩效指标。力图通过有限数量评价指标和简化的跨国技术转移流程,建立一个有利于收集和检测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创新驿站发展自身需要的服务方法和手段预留出灵活空间[52]。恰如创新驿站协调中心主管Barton(1999)所指出的,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目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为整个网络服务,不仅测量网络所产生的作用和效力,也为持续地工作方式改进提供支持[53]。从另一个角度,Furlani(2003)的研究关注创新驿站营销和促销流程。主要研究步骤是通过对创新驿站工作过程连续比较分析,并重新审视其服务流程,比较创新驿站营销和促销过程中的关键点,并选取与关键点相对应指标(见表2-3)。其指标选取不仅仅是测量最佳绩效,而是运用指标比较最佳实践,识别客户需求和期待,系统地界定出优秀经营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有效保证创新驿站网络运营效益和效率[54]

表2-3 创新驿站网络基准指标

续表

(3)创新驿站网络预评价和后评价相关指标

学者们建立指标体系将创新驿站网络作为框架协议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价。Laat、Bitard和Bartholomew(2006)等都认为,利用干预逻辑的系统和虚拟途径是对欧盟每一项计划研究和评估的方法论基础[55][56]。干预逻辑是准备、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概念上将干预的投入与产出相结合,根据其获得结果与社会影响相联系[57]。 Leather、Clark和Dumitrescu(2008)等就利用创新驿站网络干预逻辑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在此框架指导下,通过案头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将部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见表2-4)[58],对创新驿站网络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价[59]。虽然,应用这一方法对政策评估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争议[60][61][62]。但,通过这种逻辑框架确定标准,并进行事先评估,可以将创新驿站网络干预逻辑更好地与决策、管理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沟通,增加各方面的相互理解[63]

表2-4 创新驿站评价指标

(四)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评价方法与模型

创新驿站网络评价结果真实性,即是否真实反映其发展和实践状况,取决于所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出于不同目的,基于不同角度,学者运用不同评价方法和模型对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进行评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结构及功能评价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模式,是组织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从组织要素组合方式的静态角度,Albors、Sweeney和Hidalgo(2005)对技术转移网络组织结构进行分类(如图2-3),并指出创新驿站网络结构与最后一种网络结构特征相符合,是一种多层次结构,并通过这种国际整合架构连接区域网络[64]

图2-3 不同技术转移网络类型

图2-4 创新驿站网络学习曲线

从组织内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角度,Rumpf(2007)运用学习曲线模型,对创新驿站网络10年获得经验进行分析(如图2-4)[65]。学习曲线又称经验曲线或改善曲线,学习曲线效应表明了经验与效率之间的关系[66]。在其研究中发现处于成长期的创新驿站网络,是一个在协调委员会推动下,拥有积极的、有活力的成员网络。这3个A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标准与方法改进并使效率不断提高。这些要素组成的网络结构,有利于建立产业合作关系,提高竞争力,加快网络发展速度

另辟蹊径从语言经济学角度,Quatraro(2005)对创新驿站功能进行分析[67]。语言经济学中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技术和工具,对经济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68]。从这个独特视角切入其研究遵循以下路径,即运用族群语言方法,以意大利南部IRIDE创新驿站为例,采用雅各布森语言结构功能模式作为解释框架,用指涉功能、诗性功能、情绪功能、意动功能、交际功能、元语言功能分析IRIDE的活动,并对其服务任务重新分类(见表2-5)。通过分析意大利南部的创新驿站证实,从民族语言学中借鉴的分类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创新驿站在技术转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69]

表2-5 创新驿站服务分类体系

图2-5 创新驿站服务活动流程

2.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效益及效率评价

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效率和效益评价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从定量方面,Siegel和Pan(2006)认为数据包络分析是评价技术转移中介组织绩效最广泛运用的工具[70]。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非参数评估方法,同时也是估计生产前沿面的一种有效方法[71]。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Roxas、Piroli和Sorrentino(2011)对创新驿站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创新驿站所处区域环境对创新驿站效率影响有限,而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驿站更加有效率,与客户端长期合作以及创新驿站之间分享客户资源都对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72]

图2-6 创新驿站营销流程优化

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标杆管理或称基准化分析法[73],为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手段。Kouzmin(1999)指出标杆管理是组织寻求导致卓越绩效的行业最佳实践的过程[74]。 Furlani(2002)以27个创新驿站资料为基础,遵循标杆管理步骤,分析创新驿站跨国技术转移服务营销过程,识别在每一个关键点上效益可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图2-6)。并指出标杆管理强调绩效的持续改进,有利于创新驿站网络所获得的经验系统化和结构化,能更好地解读绩效指标,保证创新驿站网络通过分享知识不断改善服务获得理想的长期绩效[75]

3.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战略评价

为了提升企业战略,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价值链分析方法[76]。运用这种分析模型Rumpf(2007)和Dantas(2007)对处于价值链不同位置所能实现的合作方式,以及所能达成的跨国技术转移协议类型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不同阶段分别可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合资协议、制造加工协议、许可协议和技术合作商业协议(如图2-7)[77]

同样基于战略分析角度,运用SWOT分析模型及敏感性分析方法,结合创新驿站网络目标和发展环境,Watson、Diaz和Szkatula(2001)从战略、运营和融资方面对创新驿站网络现有运行模型进行优化,并将任务选项作为主要驱动目标,提出3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成本领先战略相联系的行动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实行的,接下来是与增加附加值相关行动,由于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而鉴于限定需求和达成协议困难度,切实满足区域需求的目标是很难达到的,而提供跨国服务的目标则尤其依赖于政府支持[78]

图2-7 创新驿站跨国技术转移协议类型

4.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政策评价

附加性评估成为评价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存在有效性的主要路径。在欧洲许多国家中甚至在欧盟一级,经常将旨在支持技术发展的公共政策置于附加性评估框架内[79]。并且附加性评估也经常运用在公共部门辅助与辅助条件设计上[80]。附加性指的是在多大程度上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干预的结果,而且缺乏干预条件事件就不会发生[81]。在苏格兰企业局委托下,以创新驿站实际取得成果和实现功能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与欧盟其他创新驿站,及其他通过合作协议帮助企业技术商业化的措施相比较而获得的相对绩效,O'Herlihy和Co.Ltd.(2003,2004)运用案头调研、顾客咨询等方法,利用附加性评价模型,对苏格兰创新驿站进行评价,并从上下游2个业务方面,总结创新驿站在评估期间的表现。上游业务方面,主要就技术创新成功率和转换率与先前成就进行对比,指出鉴于提案较高损耗率的特点,无疑创新驿站服务在对框架协议支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下游业务方面(如图2-8),主要对创新驿站下游活动对经济的净影响进行评价(如图2-9)。指出:苏格兰创新驿站附加性是相当高的,乘数效应也相对较大,而置换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强调时间测定是影响创新驿站附加性的关键属性。在作用评价基础上,对创新驿站未来发展、对第6次框架协议的支持、服务改善手段的利用、目标客户的定位以及与其他网络合作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6种选择方案,从成本节约、经济影响和公众形象3个角度进行描述,并根据苏格兰企业局可能采纳的6个评价方案吸引力的标准,对提出方案进行比较[82][83]

图2-8 创新驿站跨国技术转移活动

图2-9 创新驿站附加性评估曲线

从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存在合理性方面,Cappellin(2003)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证明。通过决策模型(如图2-10)对创新政策中各种工具和手段的分析发现,它们在满足不同创新需求和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并不相同。为选择出满足不同需求最适宜的政策工具,采用了以政策工具和技术需求为变量的矩阵模型(如图2-11)。分析结果表明,技术上不太先进的产业、企业和地区对创新驿站、技术转移中心、区域发展机构等政策工具有更高需求,由于这些工具能够提高隐性知识的利用率,并促进不同中小企业与当地利益相关者之间交互性学习过程的发展。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是欧洲企业创新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立足于政策角度的评价,构成了创新驿站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4]

图2-10 四种决策模型

图2-11 创新政策工具与技术需求矩阵公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