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电力发展[7]的背景下,中国电动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从而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具或系统及其技术的出口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
中国电动交通运输工具或系统及其技术已经实现小规模出口。在电气化铁路方面,中国公司负责建成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该线自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通往吉布提(Djibouti),采用中国二级电气化铁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铁路,即从融资、设计、施工、装备材料,到通车后的运营,全部由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中土集团两家中国公司负责。该线路于2017年10月开始商业化运行。在高铁项目方面,中国公司负责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铁路[6]取得重要进展。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方面,越南首都河内吉灵—河东(Cat Linh-Hà≫ông)城市轻轨项目于2018年9月实现试运行,它是越南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中铁六局承建[24]。
在世界电动汽车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进口量和出口量都有所增长。一方面,中国从美国等其他国家进口了特斯拉(Tesla)等品牌的电动汽车;另一方面,中国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了电动汽车。2017年,中国进口了约2.6万辆电动汽车,出口了超过10万辆电动汽车,净出口量超过八万辆。不过,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存在单价低等问题。比如,2017年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平均每辆价值7.42万美元,而出口电动汽车的单价平均仅为0.35万美元,不及前者的1/20[25]。
展望未来,如果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低碳电力在中国电力供应中的占比继续提升,那么电动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电动交通运输工具受到的“逆替代”的指责[26]将越来越少。(www.xing528.com)
未来中国电动交通运输工具或系统及其技术出口规模总体上将呈扩大趋势。首先,中国国内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继续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其先进产能需要更多“走出去”。到2017年底,中国电气化铁路里程已达到8.7万公里,电气化率达到68.2%[27]。国内还没有实现电气化的铁路多为山区或支线铁路,电气化改造的难度大、经济性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因拆迁等费用高涨,成本越来越高,推进难度也在增大。中国铁路、地铁建设等公司自然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到国外寻找业务机会,同时把中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建设经验扩散到其他国家。其次,近几年来,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发展迅猛,规模反超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电动汽车产能快速扩张,已出现严重过剩[28],预计在满足国内需求之余,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可能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同时中国电动汽车产能会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在国外建厂生产。
今后,中国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具、电动汽车产能将越来越大规模地“走出去”,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污染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