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尽管与全国水平有所差距,但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由1978年的347.76元提高至2015年的8414.39元(1951年不变价),增长了23倍(图5);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0.68∶27.67∶21.65演进至2016年的9.16∶37.51∶53.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西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1.31%提高至2015年的27.74%,增长了1.6倍(图6)[6-7],其数量和涨幅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但鉴于该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城镇化水平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图5 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1978—2015,1951年不变价)
图6 西藏城镇化率变化(1978—2015年)
从财富积累状态上看,西藏自治区自1978年以来发展显著,其中2016年,作为农业生产条件的农业机械动力增长46倍;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增长37倍,水泥增长近100倍;公路通车里程和民用车辆拥有量分别增长了4倍和34倍;另外,人均医院床位增长了近1倍(图7)。
由于地形塑造出了特殊地理环境,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上看,西藏经济与人口空间格局趋于一致,在6个地市74个县级行政区中,经济与人口主要集聚在中偏东南部。阿里全境、那曲和日喀则西部、山南和林芝南部的地均工农业总产值均低于1万元/km2,人口密度均低于1人/km2。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了位于拉萨河谷地带的拉萨城关区、堆龙德庆区、曲水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山南的乃东区、桑日县和日喀则的桑珠孜区。各县级行政区地均总值均大于20万元/km2,其中拉萨城关区最高,达到889.98万元/km2。人口规模上,人口密度大于20人/km2的区县包括了拉萨城关区、日喀则的桑珠孜区、山南的贡嘎县和乃东区,同样,拉萨城关区最高,达到426.09人/km2。(www.xing528.com)
图7 西藏现代化财富积累状态(1978—2016年)
上述经济与人口规模较高区县工业产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即在工业总产值前十的区县中,上述地区占了其中8个,仅拉萨当雄县和林芝巴宜区工业产值高于达孜县。在工业发展带动下,这些地区在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集聚的同时,其对能源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由自然基础和人文现状来看,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能源需求量的提高,其地理环境特征又决定了传统能源的短缺状态和新能源的需求前景,自然生态格局和人文活动格局共同决定了该地区的能源利用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