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碳源/碳汇核算及分布研究:探究大气环境的复杂性

碳源/碳汇核算及分布研究:探究大气环境的复杂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全国碳排放的核算体系主要包括4个部分[12]: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废弃物;另外,在地方政府的低碳研究项目基础上,对江苏省区域尺度的碳排放[13,14]和碳收支也开展了核算研究。以上研究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主要人为碳排放进行了全面核算,摸清了我国碳库及碳排放的家底,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低碳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碳源/碳汇核算及分布研究:探究大气环境的复杂性

前期核算研究:结合IPCC核算体系及国内外研究的碳排放参数,开展了不同尺度区域碳排放的核算研究。2007年,黄贤金[2]首次对江苏省产业活动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2008年,胡初枝[3]和谭丹[4,5]等分别对中国全国、东中西不同地区以及工业行业的碳排放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结合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孙建卫[6]对中国1995—2005年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核算,建立了中国碳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揣小伟等[7]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李建豹等[8-10]采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LISA时间路径等分析了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和碳排放强度累积目标完成率等;赵荣钦等[11]中原经济区为例,探讨了县域空间碳收支和碳平衡状况。就研究尺度而言,主要集中在全国和地方两个层面。对全国碳排放的核算体系主要包括4个部分[12]: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废弃物;另外,在地方政府的低碳研究项目基础上,对江苏省区域尺度的碳排放[13,14]和碳收支也开展了核算研究。

以上研究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主要人为碳排放进行了全面核算,摸清了我国碳库及碳排放的家底,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低碳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陆地生态系统:①收集整理了已有研究中大量关于植被碳密度数据,结合植被类型分布图,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植被碳密度分布图;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生成了全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图;基于此,在全国和省级层面核算了典型年份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②在区域层面上,基于土壤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以及森林、草地、农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调查数据,重点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核算[15,16];③基于植被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我国野外观测站点的实测资料,模拟了我国长时间序列NEP空间分布及变化[17]。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高生物量植被覆盖区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水平较高[18],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总体发挥着碳汇作用,但西部生态脆弱区表现为碳源。(www.xing528.com)

人为碳排放: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结合《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在全国和区域尺度(图1)上完成了人为碳排放清单的核算。核算项目主要包括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以及人口和动物等。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是我国碳排放来源的主体,其排放量要远远高于其他碳排放项目,是低碳减排的重点控制领域[19]

图1 江苏沿海地区主要年份不同项目碳排放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