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能源体系的双重变革态势已经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使各国展现出各不相同的发展思路。以较为具有标志性的美国与德国为例:美国将确保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作为能源政策的核心目标,而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次要领域。早在1973年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为确保能源安全便提出了“能源独立”战略。以此为背景,该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相比之下,美国虽持续加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但在承担国际义务方面则相对消极,直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这一态度才有所变化。“页岩气革命”的爆发使得美国有望在不久的未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大大降低。目前,特朗普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态度反转,具体表现为废止清洁能源计划、退出《巴黎协定》和回归传统能源三大政策[45]。
相比之下,德国则将环境保护放到了与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同等的高度上,追求三者的高度统一。与美国类似,德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同样始于20世纪70年代,核心目标是维护能源安全。由于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匮乏,德国意识到确保能源安全的唯一手段就是大力开发能够实现本土化的可再生资源。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更高。对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甚至体现在该国宪法——《基本法》(Basic Law)之中。德国在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也从法律上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优先性。目前德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保法律体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能源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和高工资福利等经济压力,德国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试图把可再生能源产业打造成该国新的经济增长点[46]。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即使是在低油价条件下仍然坚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2017年,该国颁布了最新版的《可再生能源法》,开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市场化改革[47]。
面对当前世界能源体系的双重变革态势,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转型之路已经引起了国际与国内的广泛关注。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消费、供给、技术、体制与国际合作这五个方面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体现出了中央对能源转型问题的高度重视[48]。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自2015年起便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安装市场[49]。同时,中国太阳能光伏面板的产能占到了世界的约三分之二,太阳热能产能也占到了世界市场的70%以上[50]。此外,2016年中国新增的风能发电能力也达到了约20吉瓦,占到了世界总量的38.5%,位居世界第一[51]。据统计,中国2017年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已经达到618.8吉瓦,占到了世界总量的28.4%,位居世界第一位[52]。在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中国近年来也陆续取得了一些突破。中国涪陵页岩气田的探明储量已经超过了6000亿立方米,成为北美地区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截至2017年6月,该气田已累计产气118亿立方米。同年7月,中国在南海进行了持续60天的可燃冰开采试验,共开采天然气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53]。据预测,中国在2035年将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页岩气供给国[54]。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此轮能源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不过,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消费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从总体上看可以总结为高碳能源消费模式的持续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第一,虽然中国早在战国时代便开始了对煤炭的利用,但迟至20世纪60年代煤炭才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优势。时至今日,煤炭依然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61.8%。从能源转型的阶段划分上看,中国仍然处于从煤炭向油气资源过渡的阶段。在未来,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预测表明,中国的煤炭消费量直至2025年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2030年后,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才会降低到50%以下(参见图13)。第二,中国在1978年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三分之二省份的经济增长仍依靠资源、能源和资本投入拉动[55]。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量趋于稳定甚至降低不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意味着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有预测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在2050年之前都将保持上升状态(参见图14)。
图13 2010—205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及其占总能源比重变化情况(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7”,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Sept.14,2017,https://www.eia.gov/outlooks/aeo/data/browser/#/?id=7-IEO2017®ion=0-0&cases=Reference&start=2010&end=2050&f=A&linechart=Reference-d082317.18-7-IEO2017&ctype=linechart&sourcekey=0.
在特殊的能源消费形势下,面对世界能源体系发生的双重变革,中国的能源转型需要有独特的思路。作为能源消费与进口大国,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目标应是保障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换言之,能源转型应有利于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在此目标能够得到保证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考虑到中国高碳能源消费模式仍将持续且能源需求远未达到峰值这一情况,中国的能源转型应该以利用的高效化、排放的清洁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其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应作为中国能源转型的重点方向。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进而减轻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的过渡,从而提升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考虑到愈发严重的环境保护压力,应该着力推进能源排放的清洁化。其中,积极开发碳捕捉和储存等相关技术,尽可能降低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应是这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发展可再生能源虽应是推进能源清洁化使用的重要路径,但不应是其唯一组成部分。此外,尽可能加大国内传统与非传统油气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降低中国对外部能源市场的依赖,进而避免国际油气价格波动对国内能源市场造成剧烈影响。这同样是中国能源转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图14 2010—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7”,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Sept.14,2017,https://www.eia.gov/outlooks/aeo/data/browser/#/?id=1-IEO2017®ion=0-0&cases=Reference&start=2010&end=2050&f=A&linechart=~Reference-d082317.18-1-IEO2017&ctype=linechart&sourcekey=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