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级要素与初级要素的划分
迈克尔·波特(2002:73)根据要素的生产成本差异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高级生产要素不如初级生产要素普遍,原因是它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资”。依据该标准对全球化经济下的生产要素进行划分,一般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初级要素,技术、管理、高端人才、品牌以及国际营销渠道则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持续投资获得,属于高级要素,对于资本要素的归属,本书认为,资本要素也同样需要劳动的前期投入积累获得,因此也可以归属于高级要素。如前文表2.1所示,高级要素的流动性强,易于实现跨国流动,初级要素则流动性弱。
一般劳动力只包含简单的操作技能,其生产成本主要由生育成本与人的基本生存成本构成,因此生产成本较低;土地和自然资源原本存在,只需依赖人类开采即可产出,因而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生产周期较短属于初级要素。
资本要素由生产性劳动创造,它需要经过从投入到产出的生产过程并进行不断积累,因而存在一定的生产周期,生产成本也更高,属于高级生产要素范畴,但其生产周期和成本与其他高级生产要素相比更短,且资本特殊的地方在于,它能与其他各种要素相结合,形成生产过程。
技术、管理与高端人才都与人类的知识积累有关,技术与管理本身属于知识范畴,高端人才为掌握先进技术与知识的劳动者,“在社会从落后向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劳动的过程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也就越要求精巧的技术,而知识的进步所包括的对象越来越广,也就越要求更多的时间和专心,直至取得这些知识”(威廉·汤普逊,1986:214),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研发投入,经过长期的研发过程才能获得,管理也是在长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结果,高端人才作为掌握先进知识,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劳动者,除具备一般劳动力产生所需要的生育与基本生活资料外,更需要进行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其不仅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也长,因而技术、管理以及高端人才均属于高级要素。
品牌建立以及国际营销渠道的获取均依赖于企业长期精心的生产经营,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依据波特的分类标准,属于高级要素。
2.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素稀缺性差异
要素稀缺性决定于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强度,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会对要素稀缺性产生影响。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导致稀缺程度的下降与上升,同样,供给不变时,需求的变化也会引起稀缺性发生改变。而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强度总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国际分工发展史表明,体现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要素始终表现出其较高的稀缺性。新的生产力总是要以新的生产要素为支撑的,而生产力发展的永恒需求和内在动力使新的生产要素表现为稀缺”(张幼文,2002b:44)。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要素的稀缺性与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也将有所不同。(www.xing528.com)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增长相对较为稳定。土地供给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没有重大的战争和灾难发生以及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以及营销渠道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较为稳定的速度增加。2001年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为1.28%,至2010年该速度为1.18%,10年间的增长速度变化并不大。[1]生产要素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同其波动起伏也会较大,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对生产要素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要素供给变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要素需求改变,在不同历史阶段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在农业经济时代,流动性弱的土地与一般劳动力是主要的投入要素,对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较高,而土地的供给相对固定,因而土地所有者即地主阶层的收益最高;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化过程的特征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资本密集是重化工业的特点。同时,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也以大规模流水线为特点,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张幼文,2002a:53),导致对资本的需求急剧上升,由于资本供给增长有限,资本的稀缺性增加,资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也增长迅速,流动性较弱的一般劳动力与土地尽管也是生产投入的主要要素,但是由于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其收益上升有限;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其就业人数比重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明显上升,服务行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在生产过程中研发、设计以及售后等服务环节的重要性也得以提高,而这些行业和服务性环节在劳动力方面更加需要的是具备专用性强和具有高知识储备的智力型劳动力,而且技术、品牌以及管理等要素也为这些行业和企业竞争优势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流动性弱的一般劳动力稀缺性下降,而流动性强的高端人才、技术、品牌和管理等要素稀缺性明显上升。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环节的数字化使得在整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如何生产”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简单,“生产什么”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将变得更为重要[2],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产品的设计和技术的创新,因而更加凸显了高端人才、技术、品牌、管理以及国际营销网络等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这些要素的稀缺性。
全球化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走上了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国际市场劳动力的巨大供给,使劳动力要素更加充裕”(张幼文,2002a:53),国际市场的发展使得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全球市场的网络获取自然资源,但是如前所述,进入服务经济和全球化发展阶段以后,资源消耗型的产业不再是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行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这使得“对劳动力的需要从一般体力型劳动力转向智力型劳动力”(张幼文,2002a:53),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相对下降。由此可见,全球化经济中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稀缺性较低。而技术、品牌、国际营销渠道以及高端人才等流动性强的高级要素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周期较长。“想由国际市场或海外子公司取得高级生产要素也很困难”(迈克尔·波特:2002:73),但是这类要素对一个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企业若要以独树一帜的产品或独特的生产技术等换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非得借此高级生产要素不可”(迈克尔·波特:2002:73),这导致高级要素的供给相对需求强度比较低,即稀缺性高。故在全球化经济中流动性强的高级要素的稀缺性远远大于流动性弱的初级生产要素。
以高端人才为例,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能够反映出各国的高端人才相对一般劳动力的数量。从2011年该指标数据值来看,即使是发达国家该比重也均低于8 000,最高的国家为芬兰,约7 423人,图3.1中指标值最低的为菲律宾仅78人。100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数量还不到8 000人,可见高端人才相对一般劳动力的稀缺程度。
图3.1 2011年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
注:南非、智利及印度为2010年数据,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为2009年数据,菲律宾为2007年数据。
资料来源:2014年世界银行WDI指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